朱砂根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完善制度走向共富乡村振兴潮州十二章 [复制链接]

1#


  金秋十月,湘桥区官塘镇苏二村*总支书记邱奕彬等人走进百亩玉米地杀虫除草,尽管田埂的草垛已枯*,地里一垄垄玉米苗却翠绿不减,长势喜人。


  这片玉米地是近年来邱奕彬与村“两委”成员不辞辛劳走脚皮、磨嘴皮的成果。“土地集约效果很好,农民自己不用种也能从集体里分到农品和钱。”邱奕彬说。


  荒地变金盆,苏二村仅是潮州完善农业经营制度的一个缩影。


  湘桥区官塘镇苏二村玉米地里,一株株玉米苗长势喜人。董志豪摄


  近年来,潮州致力盘活土地,释放生产力,帮助农民口袋鼓起来;以培养新农人,放活经营权,推动适度规模经营;广促合作,汇聚资源,激发农村资源要素活力,让增收渠道多起来;因地制宜,分类推进,打造特色农品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土地变“活”


  农民受益鼓腰包


  提到潮安区江东镇,我们脑海里会闪过什么?是洋光村恣意怒放的百日菊?是下湖村连绵的花海中,小火车满载着四面八方的游客?还是一幅由紫、*、绿不同颜色水稻组成的五彩稻田画?


  出台《潮州市发展现代农业产业促进乡村振兴三年(—年)行动方案》,真金白银开展奖补示范项目,打造镇级农村承包地经营权流转示范项目……近年来,潮州不断推进农村承包地经营权流转,让广大农民在乡村农业变革中不断受益。


  将目光拉回年,彼时,《潮安区发展现代农业产业促进乡村振兴三年(—年)行动方案》《潮州市潮安区关于加快推进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流转实施方案》相继出炉,在全区掀起土地流转热潮。


  *策落地,项目才能生根发芽。作为潮州市土地流转试点镇之一的江东镇,人口超7.8万,耕地面积共1.68万亩,人多地少并且碎片化严重。为推动土地流转工作顺利开展,该镇不断探索符合当地实际的流转路子。


  其中,洋光村的发展成了一个典型案例。


  年6月,经过洋光村*支部书记林广生和*员干部小组挨家挨户的不懈宣传,洋光村以每亩元的价格,和农业龙头公司合作,通过“建造+运营+增值服务”模式,盘活村里52亩土地资源。


  如今,沃野一望无垠,现代化农业设备打造出标准化菜园,成熟了的瓜果蔬菜整齐摆放在共享集市供游客购买。洋光村农户脚下踩着的土地,已焕然一新。不仅如此,土地流转后的规模化生产,还促成洋光村上下打造出一派优美的田园风光,吸引大量游客前来打卡,助推当地乡村旅游与集体经济发展。


  盘活农村“三块地”,是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的最大本钱。作为示范典型的苏二村,也在机制创新、*策引导、完善服务等措施下,扎实推进承包地经营权流转试点工作。


  “我们踏出村委会就是农田,盖不了房子,也不能发展工业。”邱奕彬介绍,苏二村正集中力量发展农业产业,全村共有农田亩,此前由于种植收益较低,多数村民种田意愿不强,使大半土地处于荒废的状态。


  年开始,苏二村在农户自愿转让基础上,由村经联社对整合后的土地统一规划并进行垦造水田建设。同时,对土地流入方和村集体在土地流转中给予每亩元的奖补。


  湘桥区官塘镇苏二村雇佣挖机,对整合后的土地统一规划并进行垦造水田建设。董志豪摄


  一番资源整合下,参与土地流转的50多户村民获得每亩元的奖补,而村集体也集约到70亩土地并进行水稻种植,带动村内多户富余劳动力复耕撂荒土地。


  这个曾有大半土地处于荒废状态的村子,如今重新恢复了活力。年,苏二村早造迎来丰收,水稻亩产约斤,全村名村民共收获湿稻近5万斤。


  土地流转,效果如何?邱奕彬表示,土地流转工作的开展,能够帮助村民增收致富,但村里集约化的种植多数是自产自销,缺少收购方激发后续活力。“现在村集体堆积了很多富余产品,我们在积极寻找企业,合作拓宽销路。”


  强农富农,*策不减弱。饶平县出台《35个省定贫困村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示范项目实施方案》《关于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实施财*奖补的方案》,以*策引领激励农村土地流转。潮安一方面及时奖补实施方案,落实“三方奖励”措施、土地流转示范项目奖励措施,并抓实撂荒地块复耕,出台奖罚激励措施,对规定期限内不从事农业种植、造成耕地撂荒的经营主体,予以强制收回土地。近年来,潮州在加大*策扶持力度,发挥*策引导和激励作用的同时,始终守牢土地制度改革稳的底线,强化土地流转用途监管,确保耕地数量不减少、质量有提高。截至9月底,今年潮州已流转土地面积共计.41亩,其中潮安区.16亩、饶平县.98亩、湘桥区.27亩。


  新农示范


  增收致富“领头羊”


  金秋到,迎丰收。湘桥区磷溪镇英山村的果园里,碧绿如翡的杨桃挂在枝头,散发着沁人心扉的果香。另一边,相隔14公里的铁铺镇山后村涵恩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内,一簇簇*皮被包袋裹藏。


  年,合作社创立者陈树杰从泰国返乡,希望能打拼一番新天地。不过,在此之前,陈树杰并没有真正下过农田,因此,一些难题不可避免的“找”上门来。“边学边干,不懂就请教专家和老农户。”


  陈树杰在提升自身能力的同时,还积极组织骨干参加省举办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培训班、农业经理人培训班,壮大新农力量。此外,陈树杰还邀请广东药科大学中药学院专家等到合作社南药广藿香基地实地指导,给当地农民送去先进的管理生产经验。他希望自己能影响带动更多村民增收致富。


  平整成片,改土改水,更新硬件,升级技术……陈树杰先后花费近60万元购置农业机械和有机肥料等,使抛荒农田重焕生机。同时,还一边引进种植广藿香、艾草等中药,一边与饶平县建鹏中草药种植专业合作社、普宁收购商等签订收购协议,成功找到了打开健康养生市场的门道。


  随着产业不断扩大,陈树杰以每亩至元的价格,通过合作社与90多户农户签订了土地流转合同。如今,陈树杰的合作社已流转该村土地亩,并种上了广藿香和玉米、圣女果、青枣等农作物。


  潮州市不断优化农村土地资源配置,创新适度规模经营形式。


  在潮州,新型农民并非一两个。近年来,潮州加速激发农村各要素活力,不断丰富农村土地“三权分置”的有效实现形式,促进农村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同时,在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创新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积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主体,推进更多乡村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打破“小”的局限,以更加开阔的视野、更加灵活的方式融入市场大潮。


  在潮安区江东镇下庄村一处蔬菜基地大棚内,成片的青菜郁郁葱葱,一株株玉米茎里藏着丰硕饱满的果实。一旁,小管的针孔套上了大管道,为每株农作物输送营养液和水分……一派现代农业景象,跃然眼前。


  这座蔬菜基地由庄歆卿承包经营,而早在十几年前,他就积极引进大棚蔬菜种植技术,并以现代农民的意识,钻研蔬菜种植技术,推广高产优良品种。


  土壤板结,肥料单一,农作物种植收成不高,诸多问题迎头而来,如何破解?庄歆卿深入田间地头,通过停耕休整,引进有机肥和改良土壤等方式守住土壤肥力,并根据实际气候、土壤、环境等,因地制宜引进推广“合欢超甜玉米”“中花五号白花菜”等一系列高产、高品质的国内外蔬菜品种,注重作物的病虫害物理防治及生态防治。


  如今,庄歆卿的蔬菜基地内,种植品种已突破季节限制,各类新鲜蔬菜全年不间断供应。


  饶平县东坑山和大尖山上,参加了仲恺农业工程学院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班的*江涛,盘活山林多亩,修建大尖山、东坑山上山水泥路将近3公里,每年为村里增收多万元;潮安区大葫芦山上,年仅25岁的李俊承包老茶园,从10多亩发展到目前的多亩;饶平县溪西村,服兵役返乡后的刘维才苦心经营,探索出水稻种植改良技术,成功形成一条“从田头到餐桌”的产业链,带动多户村民脱贫致富……潮州大地上,契合实际的新农人培育计划持续推进,一批又一批新型农民在山野田地发挥才能,为乡村农业发展向现代农业转变做出引领示范,为各地乡村增收致富增添不竭动力。


  合作生产


  打破农业经营“小”局限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潮安区江东镇红砂村已逾半百的农民洪泽荣,生于田间,长于田间,下田种地对他而言是一件平常事。不过,随着年岁渐长,洪泽荣经常思考一个问题:“往后我干不动了,谁来种田?”


  原因在于接任的儿子,几乎不懂农活。


  托管合作,应势而生。年,土地流转新近实施的过程中,红砂村当地农业龙头企业以每亩一年平均元的土地流转费,向该村农户成片承包流转67亩农田。洪泽荣细心盘算后,也将自己的1亩多农田流转给了当地农业龙头企业,一家人放下心来安居就业。


  无独有偶,东凤镇东凤四村66岁的村民陈端庆,也将家中3亩地流转给村里的农丰果蔬专业合作社。陈端庆每年可收取近0元的租金,这让他从农田中解放出来,同时还增加了收入来源。


  目前,农丰果蔬专业合作社承租多户村民的零散土地,经过多年合作,租金由原来每亩80多元上升到现在多元,村集体每年能收入五六万元,村民也可以得到一定的分红。


  新型农村合作经济模式在乡村全面推进。


  长期以来,农业经营“小”局限与壮大村集体经济是乡村的一大难题,潮州资源整合,以点串线,通过使用权流转、托管、入股等形式,不断促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园等合作组织,通过抱团式产业发展,让新型农村合作经济模式在乡村全面推进,既吸引工商资本下乡,又连接起千家万户利益,助力农民增收,激发乡村振兴发展的内生动力。


  在饶平县钱东镇仙洲村农业产业基地示范园里,一座座蔬菜大棚排列有序,不少仙洲村村民正在劳作。


  事实上,在产业基地示范园未建立以前,一半土地与农田零散地分属于村中各家各户之手,一半则处于抛荒状态,土地的利用效益低。


  对此,仙洲村将60亩土地进行流转,采取“集体+农户”的经营模式,与企业合作发展大棚蔬菜种植。


  “集体+农户”的经营模式下,农户如何增收?仙洲村*委书记*宽亮介绍,当前,一些村民或持土地参股年终分红,或以每亩每年元的价格将土地承租给产业园。此外,还不乏村民直接在产业园务工。据产业园负责人*壮安介绍,现在固定员工每月工资0元左右,打零工的村民一天收入约元。


  产业园内实施大棚种植,集“管理科技化、智能化,产品无公害化,销售电商化”于一体,既盘活了土地资源,也实实在在鼓足了农民腰包,增加了村集体的收入,为仙洲村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


  位于湘桥区顶乡村的馨达种养农民专业合作社里,农地里番石榴挂满树丫,不远处大片农田里还藏着香蕉、火龙果、帝王柑等水果。


  近年来,为了谋求一条适合本村实际的发展道路,顶乡村*支部书记庄泽雄牵头创立该合作社,并多次与村“两委”班子、村致富带头人前往外地参观高效农业种殖,通过考察学习,解放群众思想,不断推进土地集约化流转。


  目前,该合作社成员经营流转土地约亩,多方面实现产销两旺,推动本地的经济发展。其中,水稻、莲角、四季水果种植面积约亩,种菜面积近20多亩,还有全市最大规模的甲鱼养殖基地面积约亩,每年甲鱼产量可达40多万斤,产值约千万元。


  土地流转为农业规模化种植提供了条件,而规模化又带动了种植业的科学化管理、规模化经营,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益。年,潮州农民合作社家、家庭农场家,各类农业经营主体联结带动农户约13万户。


  未来,潮州市将加大力度,让更多力量源泉汇聚到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合作组织纽带上,根据“有效规划、集约利用”原则,流转企业高效利用土地。同时,借助返聘,让流转土地的农民投入到土地的生产与经营,持续带动农民的就业与增收,壮大村集体经济。


  分类施策


  破解乡村发展瓶颈


  产业强则乡村强。强村富民,发展产业,土地资源虽是关键,合理发挥地区特色亦是不可忽视的因素。纵观潮州,粤东屋脊凤凰山脉藏宝其中,临海良港蕴含兴农密码。如何激发乡村发展的内生活力,潮州找准发展路径,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有的放矢激活生态优势、地域优势、资源优势,走出一条适合本地区发展之路。


  位于饶平县新塘镇的顶厝村,群山环抱,万壑相争。境内海拔超千米的大质山与凤凰山相接,生态环境优越,林木资源丰富,全年气候温润、降水充足,是极佳的单丛茶种植地。


  饶平县新塘镇顶厝村因地制宜打造规模化有机生态茶园基地。受访者供图


  近年来,顶厝村立足区域优势,结合乡村实际,通过“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策与品牌引领相结合,做大做强特色农业,从省定贫困村一跃到省级“一村一品、一镇一业”茶叶专业村。


  作为山区农村,顶厝村如何向山地要效益?基础硬件是首要考虑。年,顶厝村*支部书记林卫民召集32户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成立了饶平县奔康种养专业合作社,一心一意投入茶产中。修建机耕路,土山路拓宽成水泥路;建设三面光灌溉沟,提高茶园灌溉能力和效率……


  此外,为将茶园打造成规模化有机生态茶园基地,合作社从源头管理好农药及化肥使用问题,通过有机肥改良土壤,增加土壤肥力。


  在加工方面,合作社也进行了一场大刀阔斧的改革,并利用“一村一品”扶持资金兴建茶叶加工厂房,购置一批现代化茶叶加工机械。“现在我们的茶叶都能挑选两遍,茶叶品质也比以往提升了好几个档次。”林卫民介绍,设备升级后,加工厂一天能产出数百斤成品茶,且茶叶品质也得到相应的提升。


  从外包装到深加工,从设备改进到制作方面培训,通过种植生态茶,顶厝村的茶叶整体竞争力大大提升,生态资源优势也转化为现实的产业竞争优势,直接惠及48户人,带动全村0名农民增产增收,农户人均收入增加0元。


  年,顶厝村(茶叶)获评为首批省级“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专业村。发展至今,奔康种养专业合作社的茶园也从刚成立的亩发展至亩。背靠优势茶产区,对于带动全村共同富裕,林卫民信心满满。“未来我希望能集约亩山地,把全村都纳入合作社来一起发展。”


  紫菜养殖、小贝类养殖、鱼虾蟹养殖……地处饶平南部前沿的海山镇,养殖特色产业助力临海农户奔向致富路,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力。


  依山傍水,滨海而兴。据悉,海山镇全镇有0户约1.5万人长期从事对虾育苗工作,现有对虾养殖面积达3万亩,年产对虾苗0多亿尾,总产值4.8亿元,占农业总产值50%。


  为提高生产效率与质量,今年3月,潮州市饶平县水产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33个规划项目全部开工。产业园规划面积.97平方公里,建设范围既有海山镇,也涉及*冈、汫洲、柘林、樟溪4镇。


  在联农带农上,产业园围绕现代化开展工作,以龙头企业带动为依托,将好的经验做法推广带动周边农户。如今,产业园年辐射带动当地渔农5万人,渔农人均年收入达.4元。


  在潮州北部山区,赤水村、田湖村、水口村、栖凤村等地一些产业园、农科公司和酿酒企业与村民达成保价保量的“订单式帮扶”,通过特色农品青橄榄种植,激发内生动力,使村集体经济和村民实现双增收;位于潮安区的叫水坑村,以村经济联合社作为项目发起方,与千亩竹林的农户签订动态使用协议,将碎片化的山林土地通过经营权有偿流转,将竹林资源盘活,为乡村经济发展再添新方。


  年,潮州建设市级以上现代农业产业园15个“一镇一业”专业镇4个、“一村一品”项目个。无论是革命老区、北部山区,还是东部沿海村镇,潮州的乡村相继结合自身优势因地制宜,分类推进,通过打造特色品牌破解乡村发展瓶颈。


  达海*


  董志豪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