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谁家父母不疼儿,苦役生活要体谅
攀比一词的汉语解释是,不顾自己的具体情况和条件,盲目与高标准相比,多指不顾客观条件的行为。现实生活中攀比现象随处可见,我认为物质方面的攀比是社会发展前进的驱动力,没有攀比,人就会懒惰得毫无追求,也就不会有社会进步,攀比之心是人类无法填补的欲望沟壑,我也不例外。但是我与别人攀比的不是物质方面的多寡,而是来自于父母精神层面的关爱,这些只不过是梦境中的奢望而已。
童年时代对家庭的不满情绪,就来自于对身边小伙伴的攀比,别人的童年在玩耍,我在劳动;别人的童年在母亲怀抱中撒娇,我在劳动;别人的童年有各种好吃好玩的东西,我只有劳动;仿佛家中的劳动永远也做不完。
采取苦役式的教育方法,让孩子早成熟早当家,可能是父母一厢情愿的想法,并不像大家公认的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孩子是否懂事与家庭穷不穷没有必然的联系,关键取决于父母的心态。在我同龄的孩子中,有些家庭条件比我家还要差得多,但是,别人的父母对待孩子总是万般呵护,而我的父母对待我的教育方式完全是奴隶社会的苦役人生。
这里先插一个话题,“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真的如此吗?以我的成长经历为例,我认为“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这句话是值得商榷的,至少是很值得怀疑的。其实,穷人家的孩子只是为了生存,迫于压力更早地掌握了一些生活技能而已。比如,洗衣、做饭、针线活、种地等。越是底层家庭的出生,人成熟得其实是越晚的,对于真实的人性洞悉得就越晚。
早当家的本质是在较差的环境下,掌握了一些基本的谋生技能而已,跟活着有关系,跟翻身没有关系。我这么跟你说你就明白了,穷人家的孩子他们长大后,会把精力用在努力工作上,就知道埋头苦干,忽视了对别人心里的理解和控制,更不要说驾驭人性了,这个是难以突破的障碍。他们讨厌人际关系,对于搞关系送礼拍马屁,内心充满了鄙视,甚至有些清高。要么不懂人性,不善于表达而失去机会,要么就是动不动就掏心掏肺,经常被人利用。所以,要想崛起,首要第一关就是洞悉人性,这样做起事来才会如鱼得水。空有一身本领而郁郁不得志的人大有人在,很多人的选择是抱怨自己怀才不遇,怨天尤人,甚至是就这样劳碌一生没有突破。
第二关就是懂得利益交换。由于处于底层,要么就是对钱看得过重,到处抠抠搜搜,就连对你有恩的人都很吝啬,更不用说用钱去换来更多的价值,让别人来主动帮助你。要么就是今朝有酒今朝醉,哥们义气,把钱用在了无效的社交上,借给了那些所谓的朋友,亲戚和兄弟,真到用钱的时候,只能自己去陷入债务泥潭,到最后积累不起任何资源,对于金钱缺乏基础的认知,无法驾驭财富,过不了价值交换这关,注定一事无成。
第三关,整合资源。从小就被灌输勤劳致富,只有血汗钱才是最干净的,所有的钱都必须要本本分分,靠努力才是正途,对于那些搞关系用手段的人充满鄙视。其实这个社会的真相和底层的逻辑是完全不一样的,要明白,就算拼命打工几百年都不可能翻身,真正翻身的过程其实是很残酷的。如果只是靠自己的勤劳、努力和自己的运气积累起来的成功,就会凭借自己的实力还回去。而真正改变命运的就是不断地围绕着资源的积累和整合。一个人的价值提升是很有限的,只有找到资源整合的路,才可能缩短成功的路程。
回到主题,再来聊聊我认识的家庭教育观。举个例子,我邻居家的条件和我家相差无异,他们在教育儿子方面和我家采取的是完全不同的教育模式,他们家把儿子当成家中的小皇帝,任何家务劳动都不让他碰。遇到农忙季节时,其父母忙得不亦乐乎,他们家的小皇帝却尽情地享受着童年的快乐,直到他成年成家立业后,家务劳动一样都不会做,也不愿意做。
可能大多数人都会认为只要是农民的儿子都会种地,都了解农村,这就大错特错了。随着中国社会发展变革,土地流转政策使得农业生产朝着产业化发展的趋势越发明显,以家庭为单位的生产方式逐渐消亡,农民逐渐摆脱土地的束缚,外出务工和旅游服务业成为新农村转型的标志。现在大部分农民的儿子都不会种地,很多来自农村的人也不了解农村。邻居家对儿子的皇帝待遇让我羡慕不已,我只能在背后羡慕妒忌恨,家庭教育模式不一样,对子女的成长路径和未来的职业人生会造成一定的影响。我个人认为,对孩子采取过于严厉的教育不利于孩子身心健康发展,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句古话不见得就是真理。我也是家中唯一的儿子,按道理应该得到特殊待遇,残忍的现实让我开始变得自卑,心理扭曲,甚至产生悲观情绪。
在我们家,姐姐、妹妹和我三人年龄相差不大,作为贫苦家庭子女,都过早地开始当家,从小就掌握了基本生存技能。姐姐六岁开始做饭、做家务、割猪草,是家里重要的劳动力。我六岁接替姐姐的工作,开始包揽家中大部分家务,做饭、洗碗、做煤粑添火、打扫卫生等。做饭、割猪草这些大人们认为力所能及劳动也强加在我幼小的肩膀上。后来,妹妹接替我的工作,而且比我更优秀的完成任务。家中做饭的灶台比我身高要高得多,站在地上无法完成基本操作,家中的小凳子就得派上用场。做饭时用小凳子垫上刚好够高度。随着年龄的增长,弥补我身高不足的小凳子完成了他的历史使命,我做饭的厨艺也有了很大进步,做饭的态度也从刚开始的牢骚满腹变成了心甘情愿和不亦乐乎。
我家中共有五个人,父母亲、姐姐、妹妹和我,每顿饭都是清汤寡水的家常便饭,做起来也很容易。每天父母种地回来之前我就要把饭菜都做好了等他们,中间还有时间可以玩耍。做菜也很简单,基本上每天都是土豆、萝卜、白菜。土豆丝、土豆片、土豆汤天天可以换着花样做。我最拿手的菜是炒土豆丝和土豆片炖汤。当然,自我夸奖是有点王婆卖瓜的感觉,但很多次有亲戚朋友到我家蹭饭,他们尝了我做的菜后也对我赞不绝口。
土豆丝做得好不好关键要看切丝的功夫,我切土豆丝的刀上功夫得到母亲和邻居们的一致认可,算是上层的功夫。我们老家的土豆是比较古老的品种,个头较小,产量不高,最大的也只有鹅蛋大小,切丝后用筷子挑起就像面条一样柔软。不像最近几年推广的新品种,最大的单个就有一斤多。产量是提升了,但口感味道差了很多,我们老家引进种植了一年的新品种土豆,因为口感较差,做菜也比不上老品种的味道,用作饲料养猪,结果猪肉也不好吃,后面就再也没有人种植新品种。
要想做出美味的土豆汤,要选择最地道的土豆,转基因土豆是绝对不能用的,土豆切片厚薄要均匀,佐料越简单越好,一般就是食盐和味精适量。这里告诉大家一个秘密,也是土豆汤必不可少的佐料,少了这个佐料土豆汤就变得很普通了。我们老家盛产野葱,辣椒地或玉米地里都很多,平常就是庄稼地里讨厌的杂草,利用起来就是最天然的香料。在山上干农活时顺便拔一点带回家,炒菜或做汤时加上一小把,香味倍增。我做土豆汤的秘诀就是加上一把天然的野葱,做汤过程中满屋飘着浓郁的清香,无论谁只要喝上一碗就终生难忘。许多年后,回到家中,曾经吃过我做的土豆汤的人还恳求我再给他做一顿美味的土豆汤,只可惜如今庄稼地里过量地使用除草剂,纯天然的野葱已经难以寻觅了。
对于一生以土地为业的农民,一年中最盼望的时节就是收获季节,而对我来说每年的收获季节则是我最不喜欢的。每逢收获季节我们家总有忙不完的体力劳动要做,特别是挖土豆、搬玉米、采摘烟叶。
土豆是农村必不可少的农作物之一,在我的家乡,土豆不是老百姓的主食,在粮食充裕的情况下很少有人吃土豆,除非在饥荒年月才有人被迫以土豆充饥。其实,土豆是营养价值较高的食物,在我们村里土豆作为饲养猪的主要饲料而被大量种植。
种土豆是一件劳心费神的农活,与种玉米相似,都是种来喂猪的饲料,不像其他经济作物可以换现金,一年的劳作全是为了猪的口中餐。种土豆和玉米的收入多寡主要表现为一头猪能买多少钱,一个家庭的现金收入主要表现为年底买猪得到的现金收入。
我家种土豆的方法全靠原始的人力劳作,除了翻耕土地能用上牛以外,播种、除草、施肥、收挖等,没有一项程序不是靠双手完成的,繁琐的劳作把一个人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绑架到土地上。我家的耕地距离住的房子很远,往返一趟要两个小时左右。播种、除草时要利用晴朗天气,有时候为了减少往返吃饭耽误时间,往往在早上出发时,顺便带上中午饭,一直忙到天黑才回家,劳作整天下来腰酸背痛疲惫不堪。
采挖土豆是一件漫长而艰辛的工作,每年从初夏开始到深秋才能基本收挖完成。我从十一岁开始从事重体力劳动,直到十九岁离开家乡,家中收挖土豆的重任,我是全程参与,并且承担了重要的角色。土豆收挖季节正好是学校放暑假的时候,我的每个暑假都很充实,没有几天时间是空闲的。
暑假期间每天早晚与背篓相伴,早晨天未亮明就从家中出发,步行羊肠小道差不多四十五分钟左右到达目的地。一个人边挖边装满一背篓差不多就要一早上的功夫。回家时肩膀上要负重一百多斤,边走边休息要一个半小时才能到达家中。中午避过火辣的太阳,下午再到山上跑一趟,也就天黑了。在炎热酷暑的情况下每天收挖两趟。要是遇到凉爽的阴天,精力和体力都比较充沛,中午也就不休息,全天抓紧时间抢收。有时候母亲负责收挖,我负责运输,这样协作起来劳动效率明显提高,平时一天只能往返两趟的,协作起来一天能够往返运输六趟以上。运输不是靠车辆而是靠稚嫩的肩膀,在炎热的夏天做重体力劳动汗水过量流失,体力不支的时候,我就从水缸里舀一瓢凉水加上一勺食盐喝下迅速补充体力后继续出发。从六月份开始收挖,一直到九月份才能勉强收挖完成。
搬玉米也是一件很要命的劳动,每当回忆起来都觉得畏惧和胆寒。在天无三日晴的贵州大地,能遇到晴朗天气人们会觉得是上天的眷顾。所以倍加珍惜,不会浪费一分钟。在玉米收获季节,不能见到一滴雨水,要是收获的玉米被雨水打湿发霉,一年的辛苦付出就白费了。只要遇到晴朗的天气全家上下都会争分夺秒,忙得顾不上吃饭也是经常的事情。待天空晴朗的时候要全家出动,明确分工,一些人负责将玉米从秸秆上搬下来,然后集中堆放到一处,一部分人负责将成堆的玉米背运回家。
玉米的叶子上布满了小刺,遇到烈日暴晒后,小刺变得坚韧有力,皮肤稍有接触就会留下一条条红肿的划痕,被割伤的皮肤会留下横七竖八像刀割的纹路,到晚上洗漱完后会红肿疼痛得无法睡觉。我不喜欢搬玉米,只负责背运回家,每天要往返跑很多趟。遇到天快下雨的时候,一家人都很着急,恨不得三头六臂,一刻都不能休息,抢时间搬运,有时候累得喝水的时间都没有。
姐姐比我大三岁,是家中的主要劳动力,她也比较勤快,采收玉米时她参与搬运。连续多天高强度的劳动,使她的肩膀、背部都被背篼磨得红肿出血,她边哭边咬着牙往返搬运。我的肩膀也红肿得难以忍受,实在太累的时候,坐在地上休息一回儿就不想起来,有些时候走着走着就忍不住痛哭起来。
绥阳县太白镇属于高寒气候和砂质土壤,比较适合种植豆香型烤烟。每年乡政府都要宣传鼓励农民大量种植,在较为封闭的农村,由于没有其他农作物可以直接换现金,种点烤烟也可以补贴家用。我们家每年要种三亩地左右,连续种了十几年,直到我离开家乡到邻近的旺草镇读高中,姐姐、妹妹到外省打工,家中没有了强大的劳动力支持,仅靠父母二人无法完成繁琐的劳动,到一九九九年以后就再也没有种植烤烟了,这对我来说是全身心的解放,其兴奋程度可与翻身农奴把歌唱相比。
烤烟生产是所有农业生产中最脏最累又挣不到钱的农活,当然这种说法太过武断,但至少百分之八十的人只能挣点劳力钱,有的家庭甚至连化肥钱都挣不回来,辛辛苦苦忙碌了大半年结果一无所有还到处欠债。种植烤烟技术含量高,风险大,烘烤颜色不好的只能当垃圾处理,每采收一次能卖几百元,除去成本费和人工费,基本上是倒贴。
我家种了十几年的烤烟不但没有致富,有些年肥料和劳力钱都不够。如果在烟叶收购站没有认识的亲戚或熟人,就算自家的烟叶质量很好也卖不到满意合理的价钱。如果在烟叶收购站有亲戚和熟人,烟叶质量很一般的也能卖到超出想象的好价钱。在人情关系遍地开花的古老中国,有人脉就是钱脉,朋友就是财富,关系就是生产力。有的人厌恶社会腐败是因为他处于社会的不利位置,如果他处于社会的有利位置,能够在人脉关系中有利可图,他就不会认为这是社会腐败了。在烟叶站搞烟草收购的人两三年下来就能代表一部分人首先富起来,我见过的几个烟叶站工作过的人,家中都积累了较为丰厚的财富。普通老百姓只有吃亏的份,我家从烟草种植中看不到改变生活的希望,后来失去信心就再也不种烟草了。
烟草种植流程和工序都很复杂,且技术含量高,一般农民难以熟练掌握,大多数情况是靠一次又一次的失败来总结和积累经验。特别是烘烤技术,等到技术磨练成熟基本上眼泪也流干了。从翻耕平整土地、播种、育苗、移栽、施肥、除草、松地、采摘、捆扎、烘烤、分类,销售,要经过几十道工序。这些程序中,烘烤是最为重要的步骤,烘烤后的颜色为橘黄色、质地较厚实的属于上等品价格最高。偏黑色或有黑色杂色的为垃圾,不值一分钱,唯一的用处是夏天可以燃烧浓烟熏蚊子,要是烘烤火候掌握不好,导致成色较差,大半年辛辛苦苦的劳动就打水漂了。
进入烟叶采摘期后每个星期要采摘一次,从烟草植株由下至上,一次采收颜色变黄的三张左右叶片,两个月左右可以完成采摘,中途还要除顶去势,抹掉侧芽。烟叶采收回家后要迅速用竹竿和绳子进行捆扎,把烟叶捆绑到竹竿上,再将捆扎好烟叶的竹竿整齐并列均匀放到烘烤房中。烤房有三到五层,每层可均匀摆放六十根竹竿。烟叶装入烘房内先用低温等待两到三天自然变黄后,方可高温烘烤,从生火到完成烘烤过程需要持续五天左右。烤干后的烟叶成为橘黄色,有的也有黑色,橘黄色的价钱最高,黑色的一般用来燃烧熏蚊子。如果遇到全部是黑色叶子,烘烤用的煤炭钱都不够,全家人都会伤心很久。
烟叶上分泌大量烟油,采集和捆扎过程中手上会粘满黑色的烟油。烟油渗透皮肤后很难洗干净,往往等到第二次采摘的时候,上次留下的烟油还没有洗干净,在采收烟叶的季节最少有两个月时间手是漆黑的。
贵州有句谚语: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人无三文银。贵州多山,几乎找不到一块平整的土地,且土地距离家很远,往返最远的要三个小时,劳动过程中大部分时间都花在走路上。道路崎岖难行,下雨天往返跑一趟要摔倒三次以上,全身沾满稀泥也得继续走路。特别是采收烟叶的时候,经常滑摔倒。母亲经常和我开玩笑,他说,我的裤子基本上不是穿破的,大部分都是被摔跤划破的。
贵州的山有多陡峭,有个比较贴切的形容。如果早上种地时背篓不小心倒地上就会往山下滚,等捡背篓的人从山脚下把背篓找回来,差不多就可以吃中午饭了,捡一次背篓大概需要花一上午的时间。
年6月,我初中毕业后在社会上徘徊了一年,没有找到满意的谋生之道,决定再次回归校园读书混日子,第一次远离家乡前往绥阳县旺草镇读高中。在山路之间往返跑了十多年,终于离开熟悉的土地,走向外面的广阔世界,结束了苦役般的生活。对于陪伴我童年岁月的十万大山,他成为认识了解外界的阻碍,能够走出家门、走出大山沟也算是取得了不小的胜利。都说出路、出路,走出去才有路,大千世界,勇者高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