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砂根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为什么一个文物展览出现了这么多化学分子式 [复制链接]

1#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马黎通讯员郭楠

复合乙二醛脱水技术示意图、红外线成像原理图、丝蛋白加固原理图、紫色颜料的偏光显微图像、薄荷醇临时固型原理图、车轮提取技术流程、工业CT照片、X射线照片……

嗯?我走错片场了吗?到了一个化学实验室?

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中国的主会场活动在北京,首都博物馆开了一个大展:“万年永宝:中国馆藏文物保护成果展”。一个馆藏文物的展览,大量出现化学公式、原理图、谱图、CT照片,文科生只好飘过,理科生可能会走不动。我数了数,50多件(组)文物,几乎每件都要配一张,甚至五六张这样的功能图、原理图、分子式,算起来有60多张,比文物还多,文物保护的科技感和数字化,如此充分地呈现在一个展览里,是第一次。

展厅里还有一面巨大的标本墙,丝、棉、麻、染料、矿物,各种标本密集排列,以为到了一个自然博物馆。

为什么?

如果你已经看过了“医院三幕戏”(前情回顾:新闻与剧本

兵马俑的肚子里有什么?“医院”里上演三幕戏)应该知道,这个展览的关键词:文物保护。

我们经常说,让文物活起来,活,是活灵活现。今天看到的展览,是让文物活起来非常重要的载体和方式。但是,你可曾想过,我们首先要让文物活下来,活,是复活,让文物重生,重现原来的面貌和功能。

活下来,是有尊严地活下来。活起来,是有根据地活起来。

如何复活?离不开科技支撑。X射线CT技术发现文创爱好者乾隆帝把掐丝珐琅缠枝莲纹兽耳炉悄悄做了改动;人们对壁画的颜料进行多光谱的分析,鉴别出了青金石、密陀僧、朱砂等矿物原料;唐代韩休墓的墓室北壁发现的《玄武图》,碎成了一百多块,掉在地上,文保工作者通过高清扫描设备和高光谱对画面进行信息采集,对碎片进行计算机人工智能辅助拼接以及人工拼对,并给它打了一剂“美容针”——使用新型纳米材料,最终复原修复了壁画。

文保工作者,就是医院里的医生。从年开始,国家文物局已经建了33家重点科研基地,他们在不同的领域和方向上,开展科技基础性工作和创新性研究,跟时间赛跑,让文物重生。

比如,第一批设立的古代壁画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敦煌研究院),已经建设成为“国家古代壁画保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是我国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第一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年,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中科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和西安文物保护修复中心联合成立“陶质彩绘文物保护技术创新联盟”,这是文保领域首个由文博单位、科研院所组成的专业技术创新联盟。

这中间,浙江身影太多了。

年,国家文物局与浙江省人民政府签订战略协议,成立国家文化遗产保护科技区域创新联盟(浙江省),以文化遗产保护多样性为前提,通过体制机制创新,集成区域科研技术力量,实现化小为大、由弱变强。

再比如,石窟寺文物数字化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在浙江大学;纺织品文物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就在中国丝绸博物馆,过去十多年来,一直致力于解决脆弱糟朽丝绸文物的加固难题。

翻开展览同期推出的图录,第三页,工作团队介绍,第一行,总负责:周旸;展览策展:周旸。

一位化学家,也是纺织品文物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中国丝绸博物馆)主任,她带着团队全程主持前期策划、中期设计、后期执行及布展全过程,同时主编同名图录。

展览中,你能看到很多在杭州修的重磅文物:最早的丝绸——郑州汪沟遗址瓮棺出土碳化丝绸,距今年;乾隆色谱、年前的南宋时尚单衣、“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汉机汉锦等。同时,国丝提供科技保护的清东陵文物管理处藏的慈禧龙袍、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博物馆藏的毛领皮衣、甘肃省博物馆藏的锦缘绢绣草编盒等古代服饰文物保护的代表性成果,也一一亮相。

紫褐色罗印金彩绘花边单衣修复后

不仅是国丝,展览里还有很多浙江考古发掘成果,最早的稻米——浙江上山遗址一万年前的一颗米;最早的漆——跨湖桥遗址独木舟上补洞洞的“胶水”,距今0年;还有浙江井头山遗址0年前的贝壳。我印象中,刚获得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贝壳家族还是第一次出家门。

浙江考古和文物保护,延续着浙江文明的基因,在中华文明的进程中,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多说一句,今年的博物馆日其实有点特别。

因疫情延后的国际博物馆协会藏品保护委员会第19届大会(ICOM-CC19thTriennialConference)也同期在北京开幕。它的名字有点专业,我来翻译下,ICOM是国际博物馆协会,CC,第一个C是藏品,第二C是保护,所以,这次主题展览没有了涉及大型土遗址、不可移动文物,而是馆藏文物。

ICOM-CC年就成立了,是国际博协下设的32个国际专业委员会中规模最大的委员会,被公认为国际藏品保护技术领域科技含量最高的学术活动和技术交流平台。故宫博物院院长王旭东、中国丝绸博物馆馆长赵丰在今年的大会上发表了主旨演讲。

大会共收到43个国家个作者提交的篇论文申请参会,中国学者提交论文总数达到篇,最终有18篇论文入选,中国丝绸博物馆占了3篇。

此外,ICOM-CC为增进世界各地文物保护工作者之间的交流,展示各自的研究成果,遴选了99篇学术海报,其中纺织品部分7篇,中国丝绸博物馆的海报成为纺织品部分中国学者唯一撰写的海报。

这些背景和数据都在指向一件事——年,故宫博物院成立了文保科,中国文物保护走过了近百年,文物的聚散枯荣,与国家治乱兴衰息息相关。今天,文化遗产的科技保护已不再是过去零散被动的单兵作战,它从传统到科学、从零散到规模、从合作到共赢,一个跨行业、跨领域、跨学科,充满创新活力的体制已经形成一定规模。“万年永宝”展代表中国向国际社会彰显中国文物保护理念和中国方案。

钱江晚报:这次展览的主题是“文物保护”,这个词我们平时经常听到看到,但是,在普通人看来,还是有些隔,有些专业,一个讲文物保护的展览,想要告诉观众什么?

周旸:以前关于文物保护也做过展览,但没有专门做可移动文物——也就是说,大家进博物馆里看到的东西,馆藏文物,这个角度,是第一次。

这次,我们把文物保护的全链条呈现,以前都是单一讲文物修复,这次,我们从科学认知、保护修复、工艺复原,再到预防性保护,把整个故事讲完整,这是从来没有的。考古出土时一堆烂泥,保护时,保护后,如何体面,有尊严地出现在我们面前,这中间有太多复杂的过程,我们想把这个过程展现给老百姓看,希望打造一个技术学术艺术的展览。

更重要的意义是,建党百年之际,我们回顾中国文物保护的跨越式发展历程,文物的聚散枯荣跟国家的治乱兴衰息息相关。我从事这行三十年了,可以说是参与者、见证者,也是获得者。文化遗产这个行业,如何在当下的社会经济文化生活中扮演它应该扮演的作用,其实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我们这个行业,需要发出这样的声音,向国际社会展现中国理念、中国方案。

钱江晚报:怎么理解文物保护的中国理念、中国方案?

周旸:在中华文明进程中,古代工匠秉承“天时、地气、材美、工巧”的和谐造物思想,错彩镂金,制革砺石,抟土为器,攻木至精,丝竹凝美,将“土、革、木、石、金、丝、竹”等材料制作成一件件独具东方文明特质的精美器物。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文物都出现不同程度的病害,急需保护修复。

我们的文物保护工作者以中国文化底蕴为依托,顺应“完整、对称、均衡”的传统美学观念,结合代代相传的文物修复技艺,合理有度地借鉴西方修复体系中的理论、技术和机制,发展出适合于中国的文物保护修复技术体系,使文物重获新生。这就是中国理念。

但是,光有理念不行,为了实现这个理念,我们有人员,有全社会的优质资源;我们储备了这么多技术,很多都可以成为中国样板,比如敦煌的壁画,可以作为样板推广到丝绸之路沿线。

我们还有装备,主要体现在预防性保护。

基于风险管理的预防性保护,是当今国际文物保护领域的发展趋势。可以说,如今的馆藏文物保护已经从传统“抢救性”保护向现代“预防性”保护转变。目前,我国的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研究已经取得突破性进展,形成了“稳定洁净”的预防性保护理念,研发了环保高效的新型植物源消毒剂,文物保护装备领域走上了文物科技与专用装备的融合之路,独具中国特色的系统解决方案,为文物世代永宝提供了重要保障。

说白了,拿着我们的材料,拿着我们的装备,拿着我们的标准,医院,这就是中国方案,这其中以敦煌壁画为代表的。我们的很多技术从跟跑、并跑到领跑——敦煌壁画、竹木漆器。小到竹简,大到漆床,都可以保下来。

胁侍菩萨重层壁画-修复后的底层壁画

钱江晚报:对于文物保护,很多人觉得,哦,就是科技手段么,用仪器测一测就好了,我们对背后的整个过程,其实没有一个非常完整的、系统化的认识,这个展览第一次把它打开了。

周旸:文物就像一个人,是男是女,你的年龄,你从哪里来,你的出生地,你从事的职业是什么?以往看一个樽,樽上有一条龙,这是传统看法。现在随着科学认知手段的提升,可以看到青铜器的三个层面:形貌、结构、成分,这需要我们用不同的仪器设备进行分析检测,提供给我们不同的的信息。

我们面对一件纺织品,不是说我们看见什么样就是什么样,而是在显微镜下的形貌。显微镜下,如果放大到20倍,可以看到组织结构,再放大到倍、倍,可以看到每根纤维的状态,长得像什么,比如丝是什么样的,棉是什么样的,毛是什么样的,我们就知道你是丝毛棉麻里的谁了。

结构就更复杂了。

丝,就是丝绸的蛋白质结构。你看不见它的结构,但是你必须了解它的高分子材料——很多文物都是高分子材料,假如我们把高分子材料作为一个高楼大厦的话,我们必须要通过仪器设备去看清,到底几层,楼与楼之间怎么构造,是采用混凝土,还是采用橡胶,还是用茅草搭的。

为什么要研究结构?这就意味着我们对文物内部的材料、构成的原料,有一个非常科学的判定——它为什么会劣化,为什么会变成今天这个样子,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科学的依据。

成分,那就更加微观了。丝绸的成分就是氨基酸,我们经常说丝绸是18种氨基酸,这18种氨基酸它怎么接起来呢?

不管是青铜器、纸、丝绸,木器,形貌、结构、成分是我们解锁的三把钥匙,需要大型仪器设备去解锁,比如说显微镜、同位素、X光、红外、色谱,等等。

只有从分子层面,从微观层面掌握了一件文物最本质的东西,才能去了解它——首先是了解它,第二能够去保护它,怎么把它救回来。第三,你还可以给他做保健,就是预防性保护。

举个栗子:李倕复原冠饰及服装佩饰的实验室清理,基本原则和田野发掘相同。X射线拍照,获取石膏包内遗物透视图,了解遗物位置和范围;切割石膏壳开包;按照从上到下的遗物堆积顺序分层清理;每层遗物出露后,拍照、测绘记录、绘制分布图,为复原做准备;根据遗迹类型,决定各层遗物是否提取;对提取文物和遗迹进行加固保护;复原,包括立体复原与某一平层的复原。

李倕复原冠饰及服装佩饰

钱江晚报:是不是文物保护只靠仪器设备就够了呢,我们还需要什么?

周旸:我们常说,科技资源是核心竞争力。你有一个天眼,但是你没有跟天眼相配套的数据库,哪怕外星人在外面大喊,你也不知道他在哪里。所以,数据库又是文保科技的核心竞争力。数据库从哪里来?数据库是从标本库来的。那么标本从哪里来呢?

一方面,可以从文物本身来。文物的残渣,只剩粉末,也是标本,它可以给我们提供大量的信息。

另一方面,文物其实属于未知,你还需要有现代的标准样。这次展览特意设置了一面科技标本库和数据库,就是非常重要的科技资源。所有工作的基础,就是数据库。仪器设备不是核心资源,有钱谁都可以买,标本和数据才是核心竞争力。这些现代标本带有明确的出身,把它和文物标本一对照,你就会知道文物标本给你的信息。

记者:比如说?

周旸:比如说蚕丝,我们现在有桑蚕丝、蓖麻蚕丝、天蚕丝、柞蚕丝等等,这些现代标本,明明白白地给了我们标准答案。但是,古人给我们出一道题,给了我们一片破东西,到底是什么?

我们从形貌、结构、成分三方面去看,然后跟现代标本去对照,发现,哦,这个跟桑蚕丝是一致的,或者跟蓖麻蚕丝是一致的,心里要有标准答案,才能够去解开未知的答案。医院,它好不好,比如说治肿瘤,它一定拥有最好的肿瘤标本库,样本越多,构架就越完整。

钱江晚报:我第一次在展览里看到大量的分子式、原理图、功能图,比文物还多,你是怎么想的?怕不怕大家觉得枯燥,看不懂。

周旸:这是一个面向公众的展览,观众有不同背景、不同层面、不同诉求,我们不能迎合猎奇的心态,更要观照我们的同行,从事文物保护的工作者、学生。这些原理图、分子式出现在展览里,我觉得非常有必要,它可以传达一个信息:文物保护,所得往往超越所见,对普通人更是一次普及,所以,我强烈希望把这些功能图、原理图和分子式放在展览里。

比如兵马俑的彩绘为什么会脱落,它是如何起翘变形的,一分钟什么样子,2.5分钟又变成什么样子,只要4分钟,他的妆容就已经卷曲脱落了。我们要把这个过程给所有人看。

钱江晚报:很多人会对文物复原有误解,比如马家塬的车,认为那是假的,不是“真货”。

周旸:不是的,这是原材料、原工艺、原技术的复原,等于让它再生。如果不把它复原的话,你永远不知道当年他是怎样造车的。

中国是富有创造力的国度,是传统工艺大国。中国传统工艺历史悠久,门类齐全,成就辉煌,体现着工匠精神和先贤智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承续中华文化血脉和维护民族精神特质有特殊作用。车舆制造、彩陶烧制、丝织印染等传统工艺就是历史上的高科技,对文明形成与进步的重要性毋庸置疑。

文物是我们的国家记忆,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技术、科学与艺术等内涵。以文物为出发点,开展考古学、材料学、工艺美术、科技史等学科的交叉研究,使传统工艺的认知达到“知其所以然”的科学深度,借此复原一个相对完整的古代技术体系,使绵延千年的传统工艺绽放新芳华。

但是,我们不是说完全跟古人一样,而是尽量接近。彩色兵马俑也是这样子,怎么样取土,怎么样制胚,怎么样上色,这个时候,你其实是在赋予他第二次生命,在多年之后。

绿色跪射俑

我们的终极目标,是追求永恒,万年永宝,展览的英文名就是:PursuingEternity。

追求永恒有很多方式,对文物本体的保护,是追求永恒;对技术体系的复原,也是一种追求永恒。我们对他的科学认知,是为了追求能提供很好的科学依据和基础;包括预防性保护,让你做好保健,保养,也是为了让你长寿。

中华年文明没有断过,当年人在创造它们的时候,就希望它能世世代代传下去。我是学化学的,深知万物都要消亡,但是我们的文保工作还是竭尽全力在和时间对抗。这是一个行业对文物的尊重。

钱江晚报:你刚刚提到“预防性保护”,在展览里对应的就是最后的单元“永宝”,也是文物保护的最后一个步骤,很多人对这个不理解,为什么还要做“预防性保护”?

周旸:为什么金器千年不朽?有没有想过食盐为什么不会发霉?为什么一块肉就会腐败?

金器是Au,这个元素单质是最稳定的。盐是氯化钠,钠离子和氯离子生成的就是牢牢的离子键。

而丝绸里面大量存在的是共价键,共价键就是你拉着我我拉着你,哪天拉不好了就分手,而离子键不轻言分手。

为什么会这样?就是键能,离子键的键能很大。

我们既然知道了这些秘密,知道在什么情况下,它的分子键是最稳定的,就得小心翼翼对待他们,一不小心键就断了,断一个还好,断一千个、一万个,整个就瓦解了。

环境是造成馆藏文物损坏劣变的重要原因之一,通过环境控制,降低劣化速率,对各类风险举行综合防治,是预防性保护的主要目标。但是,每一件文物的的保养环境是不一样的,你不要对待金子跟呵护丝绸一样。所谓的不一样,是基于我们对它分子层面的了如指掌,知道它的痛点在哪,你不要去戳他,所以,我们的预防性保护就是避免那些痛点,让他安享,让它永宝。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