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砂根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四川又一青铜王国揭秘盐源青铜文明系南 [复制链接]

1#

6月18日,“探秘定笮古文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首届盐源青铜文化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学术研讨会”在四川凉山州盐源县召开,多个领域知名专家、学者就以盐源青铜文化为代表的定笮古文明展开研讨。

6月18日,“探秘定笮古文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首届盐源青铜文化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学术研讨会”在四川凉山州盐源县召开。本文图片均来自锦观新闻四川盐源县老龙头墓地位于盐源县城东北约7公里的双河乡毛家坝村。自年以来,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与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凉山彝族自治州博物馆和盐源县文物管理所对老龙头遗址进行了四次抢救性发掘工作。盐源县老龙头遗址第四次抢救性发掘开始于年4月,截至年6月中旬,已清理商代晚期至西汉初年的墓葬余座,出土各类遗物余件。据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盐源老龙头遗址考古发掘现场负责人田剑波介绍,此次发掘出土一批极具区域特色的遗物,其中整套青铜纺织器具是目前在中国西南地区发现的最为完整的青铜腰机,三轮青铜马车亦是中国境内发现最早的三轮马车实物模型之一,而造型各异、种类繁多的青铜枝形器更是凸显出盐源青铜文化独特的信仰崇拜。

与会专家认为,盐源县老龙头遗址考古近三年来取得的重要突破表明青铜时代川滇区域中心已经形成。

为了更好的推进考古工作和学术研究,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盐源县政府决定在盐源地区共建盐源考古工作站。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四川省文物局局长王毅透露,“十四五”期间,四川省文物局将大力促进民族地区考古研究,特别是藏羌彝民族走廊考古研究,将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加大对盐源地区考古、研究和文物利用的支持力度,为实现文物与旅游资源深度融合打下坚实基础。

墓葬遗存丰富,随葬品种类繁多

据介绍,盐源老龙头墓地埋葬方式除瓮棺外,均为竖穴土坑墓,均为东西朝向,头向以向西为主;人骨保存相对较好,葬法以一次葬为主,少量二次葬;葬式以仰身直肢葬常见,少量屈肢葬、截肢葬;大中型墓葬有棺椁、小型墓葬仅见棺,亦有部分墓葬未见棺痕;绝大部分有随葬品,多寡不一。

澎湃新闻了解到,—年发掘出土遗物余件(套),其中陶器近件,铜器余件,铁器余件,金银器20余件,石器近件,玉器余件,玻璃器余件,骨器(含贝壳)余件。陶器以各类双耳罐为主,另有少量单耳罐、高领罐、带流壶、乳钉瓮、圈足罐等。

青铜器种类更为丰富,主要包括戈、剑、钺、矛、臂鞲、铠甲等兵器,刀、削、凿等工具,马衔、当卢、马镳、铃、角形饰、牌饰等马具,杖首、树枝形饰、鸟形饰、圆形带饰等装饰礼仪用器及打纬刀、卷经杆等少量的纺织工具等,以兵器、马具、工具多见。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盐源考古工作站”揭牌仪式。形成时间早、延续时间长,再现独具特色的盐源青铜文化在研讨会上,田剑波认为,盐源老龙头遗址形成时间早、延续时间长。根据出土器物并结合现有测年数据,老龙头遗址的墓葬可初步分为三期。

第一期为商至西周时期,主体为西周时期。墓葬形制包括了窄长方形土坑竖穴墓及瓮棺墓,土坑竖穴墓多不见木质葬具,随葬器物中铜器极为少见,仅见少量箭镞等。出土陶器以乳钉瓮、簋式豆、带流壶、高领罐及小双耳圈足罐为主,出土器物类型比较单一。另外还常见刀、箭镞、砭针等石器。

第二期为春秋时期。墓葬以长方形土坑竖穴墓为主,大多有木质葬具。随葬器物以铜器、陶器和石器为主。铜器以剑和戈为主,尤以带銎剑最具特征。陶器以小双耳罐、高领罐为主,出现了器耳自口部纵贯至腹中部的大双耳罐,另出少量带流壶等。石器中穿孔条形砺石和石范较为流行。

第三期为战国至西汉早期。墓葬包括窄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及带盖顶石的宽长方形土坑竖穴墓,墓葬规模呈现出较明显的分化,均有木质葬具,少数大型墓葬有椁。随葬器物以铜器、陶器、石器、玻璃器、金器等为主,种类非常丰富。墓葬规模和随葬品的多寡差异较大,体现出明显的阶层分化,是本期墓葬的一大特征。

战国中晚期的M13是本次发掘的墓葬中规模最大、也是等级最高的墓葬之一。墓圹长5.16、宽3.69~4.01、深0.8米。墓葬原应有上下两层盖顶石,葬具为一棺一椁。该墓葬中出土各类器物41件,大多置于棺盖板上,其中有一套青铜纺织工具,包括工形器、打纬刀、卷经轴、卷布轴、分经棍以及护腰等。该墓还出土了彩绘大双耳罐。青铜纺织工具和彩绘大双耳罐的组合,仅见于老龙头墓地最高等级墓葬中,同样的组合还见于M。这两座墓的墓主在老龙头墓地中身份非常显赫,可能属于老龙头族群的统治阶层。

工匠墓被发现,透露盐源铜器铸造之谜

研讨会上,讨论的焦点之一是,老龙头遗址出土的独具特色的青铜器是哪里铸造的?这一直是一个谜,此次发掘提供了线索。在春秋时期的墓葬M中出土了10组石范以及可能用于炼铜的陶浇包和陶鼓风管,石范的种类包括铃、刀、钺、凿等,均为老龙头遗址出土的典型铜器,说明老龙头遗址的部分铜器就是在本地铸造的,而M的墓主人可能就是一位青铜铸匠。M的石范常见一范多器,显示出较为成熟的铸造技术。

田剑波表示,类似M的铸匠墓在老龙头墓地发现有多座,此前在川西南地区还非常少见,同类铸匠墓在欧亚草原、中国西北、西南及东南亚地区都有发现,此类墓葬的发现充分体现出盐源盆地在欧亚大陆东部南北文化交流中的桥梁作用。

除铸匠墓外,墓地还出土了多座疑似朱砂工匠墓。这类墓葬一般随葬研磨朱砂的石杵和石臼以及其他研磨朱砂的工具,其主人可能为研磨朱砂的匠人。墓地中有部分墓葬底部铺有朱砂,当时朱砂葬习俗的反映,反映该人群尚红之风。

值得注意的是,青铜枝形器是老龙头遗址最具特质的青铜元素,双马神是此类青铜枝形器最为常见的主题。近年新发现了一批新的动物形象,如猪、鹿、爬行动物等。它是盐源青铜文化区隔于周边青铜文化的重要特征,同时也反映出老龙头族群独特的丧葬习俗和信仰崇拜。

盐源青铜文明是南北文化交汇的产物

据介绍,老龙头遗址还发现大量与马相关的遗存,主要包括殉马和马具,另有马车、铜马。随葬殉马和马具的习俗多见于中国北方和欧亚草原地区,盐源盆地的尚马之风,显示出浓烈的北方草原文化风格。老龙头遗址还出土有小型马饰片、联珠饰和带柄铜镜,也是北方草原文化影响的印记。

“以盐源青铜器为代表的文化,就是南北文化交汇的产物。在那个时代,滇西和川西南地区都到达了青铜文化发展的高峰。多种不同的文化,多种不同的墓葬都出现在盐源盆地,这也说明了这个地方的重要性,南来北往,是一个很好的地方。”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教授孙华此前做客研讨会圆桌论坛时称。

孙华注意到,盐源青铜器里既有西南地区常见的铜鼓,也有具有北方传统工艺的器物。其中,盐源出土的铜鼓形状朴拙,纹饰简洁,鼓面正中有太阳纹,围绕太阳纹还有四只飞翔的翔鹭。“看到这个铜鼓纹样,就联想到金沙遗址出土的太阳神鸟,即四鸟绕日金箔。”孙华表示。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老龙头遗址考古项目负责人周志清表示,盐源盆地是青藏高原东部南北文化交流和人群迁徙通道上的重要节点,也是民族学上藏彝走廊的重要组成部分,特殊的地理和文化位置使得该地区的古代文化呈现出多元性与复合性的特征。

老龙头墓地独特的墓葬形制和葬俗、具有鲜明时代和地域特征的文化遗物展现出盐源青铜文化复杂多样的文化内涵,彰显其是西南地区一支独具特质的地域青铜文化。

盐源青铜文化面貌的多元性特征浓厚,其受到欧亚草原青铜文化、中国北方青铜文化、西戎文化、中原文化、滇文化、滇西青铜文化乃至东南亚地区青铜文化等文化的多重影响。

盐源老龙头遗址凸显了盐源青铜文化独树一帜、兼容并蓄、多元一体的特征,丰富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格局和文化内涵。盐源老龙头遗址的发掘成为了研究青藏高原东部多元文明的交汇、融合以及演进的关键钥匙,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此外,老龙头遗址的考古成果实证了西南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并为“从边疆发现中国”提供了重要案例,丰富了中国历史和文化的整体性与共同性。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