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大江从梵净山西麓发源,由西向东穿城而过,划开了铜仁市内南北两个区,碧江和万山。作为“一城两区”的其中一翼,万山区拥有一个世界知名的标签——“中国汞都”。这里,曾经因汞矿而盛极一时,而今,在历经资源枯竭之痛后,万山区换道新兴经济体,迎来转型发展。
是什么给了万山新动能?中国汞都的GDP“火车头”为何调转方向?近日,记者走进铜仁市万山区,探访万山区转型发展的理念之变和生动实践。
朱砂古镇全景
向青山要资源—汞矿兴城
从铜仁高铁站出发,半小时就进入万山区境内。宽阔大道、繁华街区、景观河道,它有着现代城市普遍的面容。如果不了解万山的过去,似乎难以想象这片土地上曾经发生过轰轰烈烈的采矿史。
其实不然,历史的遗迹藏在30公里外的朱砂古镇。当记者驶过高速路抵达目的地时,一个保留着众多老工业建筑的汞矿产区出现了。
铜仁万山,汞资源储量曾位居亚洲第一、世界第二,曾是中国最大的汞工业生产基地。为发展国家经济,保障矿业生产,年,全国第一个县级行政特区——万山特区在铜仁诞生。
人因业而聚,城因人而兴。最初由四个公社组成的万山特区很快成为众人奔赴的就业热土。一时间,住房、学校、医院、电影院拔地而起,经济飞速发展,万山特区一度有着“小香港”之称。
“当时普通行业的月工资二三十元,矿区的职工至少都有五十元。”田洪昌在万山生活多年,回忆起汞矿以前的辉煌说到,“连看电影都是最快的,有新片总是第一时间放映。”
不仅是消费,汞矿在当时很多年里都是万山特区的财政来源。20世纪60年代时,万山汞还为中国偿还国外债务发挥了巨大作用,曾被周恩来总理称作“爱国汞”。
然而,自然资源并非取之不竭。随着汞资源的大幅减少,万山面临着汞难寻、矿难采的困境。年,矿厂因资源枯竭实施政策性关闭。年,经国务院批准,万山特区列为第二批资源枯竭城市。万山汞矿也在两年后宣告破产。曾经的“小香港”一去不复返。
朱砂古镇游乐设施
从历史寻文化—古镇诞生
路走到尽头,该奔向何方?这不仅是地方经济的“火车头”之问。
“十二五”时期,生态文明建设被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生态环境保护成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提。
“天育物有时,地生财有限,而人之欲无极。”摆在万山区面前的,只能是绿色转型发展之路。年,万山区委区政府提出了“产业原地转型、城市异地转型”发展思路,以重振全区发展活力。
在接下来的几年,万山区开始大力招商,引入新兴产业。这其中,就有引自江西的贵州铜仁市吉阳旅游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称“吉阳公司”)。
彼时,面对人去楼空的万山汞矿,吉阳公司因地制宜,决定保留汞矿遗址原貌,腾笼换鸟,打造朱砂古镇发展旅游业。核心卖点就是工业文化和转型典型。
据吉阳公司常务副总王芳忠介绍,朱砂古镇是该公司在贵州投资的第一个旅游项目,之所以看中万山,主要是这里的几张名片:“爱国汞”、万山国家矿山公园、丹砂王国等。
确实如此,汞矿资源枯竭的万山包含丰富的矿业文化、朱砂文化。有着数百年的采矿史,是历史上的炼丹地、朱砂产地。至今都保留着公里长的人工开凿的山体矿道,是国内现存开采时间最早、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汞矿重要遗址。
年5月,在经过约一年的修复建设后,以山地工业文明为主题的矿山休闲怀旧小镇——朱砂古镇开园,昔日的汞矿遗址成为国家4A级景区。
朱砂古镇“那个年代”一条街
走进景区,曾经的电影院、办公大楼均在,成了礼堂和博物馆。在“那个年代”一条街景点,铁匠铺、榨油坊、照相馆、凤凰牌自行车再现旧日生活痕迹,浓浓的怀旧风扑面而来。
朱砂古镇内的博物馆
穿过矿道,群山如簇,山体内仍清晰可见大小不一的矿洞。而被群山包围的山坳平地,曾经是裸露的汞矿拦渣坝,如今已经绿草如茵。铜仁市生态环境局局长张勇谈道:“矿区变景区,首先要做到断源、清源。多年来,铜仁相继实施了矿渣生态环境治理、矿山地质灾害治理、尾矿库闭库治理、重金属河道底泥清淤等生态治理工程,有效减轻了汞污染对当地环境的破坏和持续影响。”
环境的改变重塑了汞矿遗址的崖壁风光。越来越多的人慕名来到朱砂古镇,感受历史文化,体验“时光穿梭”。王芳忠说,景区覆盖“吃住行游购娱”多个业态,游客包括研学、党(团)建、观光、度假的团队和散客,正常情况下,景区的接待量达上百万人次,一年营业额近万元,带动矿工子弟就地就业余人。
朱砂古镇旅游发展势头向好,也带动了万山全域旅游。据年万山区政府工作报告显示,该区全年接待国内和入境过夜游客增速名列铜仁市前茅,同比增长73.2%、.6%,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7.4亿元,同比增长38.2%。
转变发展理念—新型工业启航
汞矿遗址的“华丽转身”是万山区转型发展的缩影。万山的蜕变,源自一边治理,一边发展的结果。据万山区自然资源局副局长刘开鸿介绍,万山区目前已投入资金3亿余元,先后实施了生态、环境、地质灾害、重金属污染等项目,重点对下溪乡、敖寨乡沿河两岸的亩污染耕地进行修复。曾经向青山要资源的发展模式成为历史。
近年来,万山区坚持“工业强区、农业惠民、旅游兴业”思路,坚持“四圈两带一网”产业布局,产业结构持续优化,绿色发展理念催生了新旧动能转换。生态农业、新能源汽车、朱砂工艺品、名优酒、文化旅游、度假康养等成为万山区重点产业。
其中,万仁新能源汽车作为万山区工业发展的重头项目而备受瞩目,旨在打造产值超百亿元的新能源产业聚集区。
据了解,万仁新能源汽车制造项目是万山区政府在年引进,投资额达20亿元,被认为填补了万山工业龙头企业和装备制造业的空白。
万仁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万山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年8月底,随着万仁新能源商用车正式上市,万仁X厢货和万仁皮卡正式在消费者面前亮相,并完成首批车辆交付,万仁汽车发展驶入“快车道”。
年,万仁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年产5万辆纯电动商用车正式通过国家工信部验收,并在年3月获批纯电动商用车生产资质,成为全国第18家新能源汽车制造企业。万山新能源汽车的品牌开始在全国亮相,为万山工业的绿色转型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另一方面,万山区抓住“丹砂王国”品牌,充分利用技术优势和人力优势,挖掘朱砂产品深加工、精加工市场,高标准、高品质建成4万平方米的朱砂工艺品产业园,成为全国最大的朱砂工艺品线上、线下交易中心,产值突破6亿元。
同时,依托丰富的钾、锰等矿产资源,成功组建贵州开盛钾业公司,难溶性钾中试成功,含钾水溶肥、有机无机复混肥投产,钾资源产业焕发新生。
着力打造绿色发展新型示范区,万山工业重焕活力,年万山经开区入驻工业企业达到88家,比年增加36家,实现工业增加值18.3亿元、年均增长率达到8.6%。
从中国汞都到朱砂古镇,从资源枯竭到新兴产业落地生长,万山区走出了一条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之路。万山之变,无疑是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到高质量发展的生动诠释。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刘苏颉
编辑王小婷
编审王璐瑶杨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