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装香草药末、外包丝布,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散发着阵阵清香的香囊,你会做吗?佩戴香囊是古老的习俗,同时也寄托着人们对安康的期许和美好祝福。今天,我们一起在《暑假里》研学小课堂,跟着香囊制作老师一起DIY一个香囊,学习一些与香囊有关的传统文化,让同学们的假期生活多一份收获。
少年派·智囊团:甘肃国祥研学实践老师郭跃芳
佩戴香囊的习俗
香囊是中国源远流长的香文化的一种物化,一般系于腰间或肘臂之下的腰带上,也有的系于床帐或车辇上。曾几何时,由于奇特香料多来自外国的贡品,香囊还是体现权势的一种赏赐之物。当然,佩戴香囊之俗在民间盛行亦历史久远。而今端午时节,人们除了吃粽子、插艾叶以外,还要戴上香囊。
香囊多是两片相合中间镂空,也有的中空缩口,但都必须有孔透气,用以散发香味。一般香囊长约十厘米,顶端有便于悬挂的丝绦,下端系有结出百结的系绳丝线彩绦或珠宝流苏。老人为了防病健身,一般喜欢戴梅花、菊花、桃子、苹果、荷花、娃娃骑鱼、娃娃抱公鸡、双莲并蒂等形状的香囊,象征着万事如意,家庭和睦。小孩多用的是飞禽走兽类的香囊,如老虎、豹子;猴子上竽、斗鸡赶兔等,象征健康平安。夫妻间多绣比翼双飞或两人喜爱之物表示恩爱。
香囊的功效
香囊既然自古有之,那么它究竟是做什么用的呢?在制作香囊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香囊的功效。
民间曾有“戴个香草袋,不怕五虫害”之说。它常用的是具有芳香开窍的中草药,如芳香化浊驱瘟的苍术、白芷、菖蒲等药材,含有较强的挥发性物质。古人以佩戴香囊为驱邪解毒之一法。
用于制作香囊的中药材也有很多种,如具有降湿杀虫功效的艾叶、芳香化浊的藿香、理气宽中的苏叶、镇定安神的薰衣草,以及薄荷、白芷、陈皮、菖蒲等。根据所要制作的香囊功效不同,搭配不同的中药材,如冰片、肉桂、朱砂的组合就有安神治疗失眠的功效,选用高良姜、陈皮、苍术、薄荷等药材配伍具有治疗厌食的功效,在夏季人们多选用丁香、薄荷、薰衣草、陈皮、七里香或艾叶搭配来制作驱蚊止痒的香囊。
香囊所用药材的炮制古法
知道了不同香囊的功效,就要开始加工选定的中药材了。
传统中药炮制工具分为四种,第一个是一种小型的杆秤,学名戥(děng)秤,是旧时专门用来称量金、银、贵重药品和香料的精密衡器。第二个,串铃也叫“虎撑”或“虎衔”,过去的行医卖药者都视其为护身符。舂捣药物的器皿,常置于售药柜台前备用。第三个,船型铁制品,配有扁圆形研具,是我国传统碾药用具之一。用以将药材研碾为细面,以便进一步制作丸、散、膏、丹等成药。古代是用碾子、石磨、杵等把药材压成粉末。第四个是药罐,储药器皿。
每种放入香囊的中药材都有确定的量,所以要用戥秤称量,这种秤的使用方法一般采用左手扶秤杆,右手抓提手。称量原则是“秤杆不过鼻尖,秤砣挂小指端,抓药用前三指”,称量时秤杆放在左手中指端和虎口(合谷穴)上,用右手前三指抓药,靠左手中指和食指的伸屈活动来带动砣绳的进退移动。称好的中药材用专用的捣药器皿捣碎,再用碾药用具碾成粉末待用。
设计制作自己喜欢的香囊造型
香囊的外观造型多种多样,一般制成圆形、方形、椭圆形、倭角形、葫芦形、石榴形、桃形、腰圆形、方胜形等等。传统的香囊多用绸布,首先按照画好的纸样,在布料背面画出图形并以图形裁剪布料,然后开始缝合香囊的主体,缝合时要记得留出一边需要装药材的口。
香囊的尺寸,可以根据喜好定,可大可小,全凭个人喜好。把布剪成喜欢的形状,样式有各种各样,如:兔袋、葫芦袋、鸡心袋、虎袋等。会刺绣的可以试一试刺绣,绣时要稳,线不宜过长,否则会缠线,形成死扣,不免拆线重新缝。不会刺绣可以在香囊外表缝上珠子、亮片等装饰品,看起来会赏心悦目。加入中药材粉末后,再次进行缝合,用针时要小心,最好加根绳方便携带、悬挂。最后配上穗子,漂亮的传统香囊就做好啦!
DIY一步一步来
1.剪好香囊外形布料、准备针线
2.可在布料上绣花或是钉珠子
3.开始缝制香囊
4.往留好口的香囊中放置磨好的香料粉末
课前预习
香囊悠久的历史
香囊,俗称“香包”“荷包”,由佩囊发展而来,最初产生的原因是因其医疗效用,而后在传播发展过程中,开始演变成随身佩戴的礼仪物品,赋予不同的含义和寓意。随着历史变迁,香包外在的造型、纹样、色彩及材质等表现形式随着历史因素而呈现出各朝各代不同的色彩。
在商周时期,未成年的男女拜见父母长辈时要佩戴香囊以示敬意。春秋战国时期,屈原《离骚》中有“扈江篱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江篱、辟芷、秋兰均为香草。古人重视对香花香草的采集,把香料佩戴在身上,目的是让人与生活环境更加洁净、清香。汉魏时期“香囊”的名称正式出现在文献中。当时的香囊是系在肘臂之下、藏于袖中佩戴的,通过衣袖再把微微香气从袖筒散发出来。唐代是中国焚香习俗的鼎盛时期,因佛教的盛行,熏香习俗也随之传开。白居易曾文:“拂胸轻粉絮,暖手小香囊”。明清时期,香囊发展到了又一鼎盛时期,无论男女皆可随身携带赏玩。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还有香囊治病的记载。
掌上兰州·兰州晨报首席记者夏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