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以来中国人都非常崇尚红色,认为红色是吉祥、喜庆的象征,而且还能够辟邪保平安,故而红玉也非常受追捧。但根据目前的考古和实地勘验,天然的红玉是不存在的,既然红玉是不存在的,那古代的那些皇亲贵族所说的红玉到底是什么呢?
沁色的材质是否就是真的红玉?
红色的玉石跟红沁色的玉石是有区别的,红色的玉石一般都是在钙镁硅酸岩形成玉石的过程中,由于所处的环境中含有大量的铁离子和锰离子,在玉石经过低温高压的几万年过程中,逐步与玉石的结构混合在一起,后来经过地壳运动滚落成卵石形状。
天然的红色沁料,现在很多人把它称之为”红玉“,
经过数万年的红玉是和田玉中一个独特、珍贵的品种,主要出产于昆仑山北麓的喀喇喀什河(俗称墨玉河)流域,是和田透闪石玉经过古河道上万年的搬运和矿物质的自然沁色,而形成的次生玉种,墨玉河独特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矿产资源为孕育红玉提供了天然的温床。因其皮色的殷红艳丽成为收藏家们近年来竞相追逐的奇珍异宝。
考古现场都会有大量的朱砂存在,但是这些朱砂很难将玉器侵染成红色
清人著《玉谱类编》有言:“璑,三采玉,朱、苍、白也”。朱,红色;苍,灰黑色;白,白色。《玉说》对红玉也有描述:“玉本天生丽质,君子攸珍,品类既称夫浩繁,色相宜辨其高下。
潜确类书曰:玉有五色。白黄碧三色俱贵。白色如酥者尤贵。餐色油然及有雪花者,次之。黄,贵色。如栗者,谓之甘黄;焦黄者次之。碧色青如蓝,黑者为上,或有细黑星及色淡者次之。又有赤玉,红如鸡冠,允称最贵之品,无如。此种美玉,世不多观。”
笔者自己收藏的一个勒子,西周时期的,已经被盘红了,
而红沁色的玉石一般都是白玉在埋葬的过程中受墓冢中彩色的殉葬品中色彩所沁,因为地下的温差和气压,以及密闭的环境影响,很多玉石由于在琢磨过程中造成的细微间隙,都是造成玉石产生沁色的主要原因。
拍卖会上红沁的玉勒子很受欢迎
这两种玉石是完全不同的,一种是天然矿物形成,是依靠他的原皮籽料的外观,而另外一种是经过人为的打磨同时经过人为环境的改变造成的沁色。
对于收藏古玉的人各有所爱,也就不难理解。
战国时期的红色侵染的双龙璜。严格意义上也是沁色,不是所谓的红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