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砂根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人生关于善良德顺老汉虽无儿无女,但有 [复制链接]

1#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的。有些岔道口,譬如政治上的岔道口,事业上的岔道口,个人生活上的岔道口,你走错一步,可以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也可以影响一生。——林青

知道路遥,还是因为《平凡的世界》,身边看过的朋友,总是一副不看不是中国人的热烈推荐态度,但我始终没有读完,反而是《人生》这本短篇小说,读了几遍。

有人说,《人生》里的高加林就是自己年轻时候的模样,勇于向前,不甘于现状,总要去努力博个明天,但也犹疑不决,对于爱情不能从一而终,最终,最初爱上的那个女子,成了心口的朱砂痣。

今天我想聊的不是主角,而是在文中出现寥寥数次的德顺老汉,为什么要写配角呢,因为在我心里,我认为每一个人,都有特殊的存在价值,无论尊卑贵贱。而在小说中,现实生活里的配角可能会变成主角,而现实里的主角也可能变成配角。德顺爷爷活成了自己的主角,这个经历人生喜悦悲苦,仍然热爱的活着的爷爷,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关于善良:虽然无儿无女,但有一颗善良的心

德顺爷爷今年70,无儿无女,但他爱着村里的每个孩子,每每有好吃的,就满村转着,见到孩子就塞给他吃。而他对文中主人公高加林更是倍加疼爱。主人公家境不好,他也会从自己不多的所得中,拿出一些时长给主人公买些文具用品,他更是把一些自己种的果子,给加林留着送到学校给他。他没有求过回报,而现在加林这自虐的举动,让他看了受不了,你看,“他赶忙喝主牛,跑过来夺下镢头,扔到一边”,“两撇白胡子气得直抖,他抓起两把干黄土抹到他糊血的两手上,硬把他拉到一个背阴处,不让他逞凶了”。

这里,德顺爷爷和加林进行了第一次谈话,他心疼这个孩子,给他建议,但显然加林没有过内心的坎,所以他经过劝说无果后,只是探口气,把水罐给他,自己继续去劳动了。

善良的德顺爷爷,知道现在孩子心里难过,他不愿意再通过言语让他难受,只是默默的关心。

他去找书记,只说是地里需要肥料,建议去拉粪,顺势提到加林,他知道书记心里有愧,这个提议一准能行,果然,书记答应了他,他就去找加林一起出村,拉粪总比继续在地里好一些,加林的手也能暂时歇歇。

《人生》中的德顺老汉是一个没有结过婚,但心里却一直揣着一个女子的人。在德顺老人的心上人被人娶走后,他一辈子都没有结婚,他说娶个不称心的老婆,就像喝凉水一样,寡淡无味…

他还说,只要他死不了,她就活着,她一辈子都揣在我的心里。由此可见,德顺老汉对爱情的执着和专情,不愿将就。

德顺老汉没有读过书,也不识字,在常年的劳动生活中,悟到了一些人生道理,是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来的道理。德顺老汉这些关于人生道理的话,虽然不及诗书满腹的高加林出口成章,但他所说的人生道理,对高加林来说是热乎乎、暖哄哄的,对高加林起到了警醒的作用。

路遥曾说过:“真正有功力的长篇小说不依赖情节取胜。惊心动魄的情节未必能写成惊心动魄的小说。作家最大的才智应是能够在日常细碎的生活中演绎出让人心灵震颤的巨大内容。而这种才智不仅要建立在对生活极其稔熟的基础上,还应建立在对这些生活深刻洞察和理解的基础上。”

路遥致力于在作品中表达农村青年的苦闷与奋斗,从年动笔,到年写成,14余万字写了三年,因为不太满意他几经删改,高加林这个角色,注入了路遥太多的个人情感。他曾说:“细细想想,迄今为止,我一生中度过最美好的日子,是写《人生》初稿的二十多天。”那时候的路遥,面对他写作的人生,也是意气风发。

《人生》所呈现给读者的,就是这样一幅独具风采的当代农村世态长卷,它无需惊心动魄的情节来震撼人心,没有叱咤风云的人物去拯救世界,而是以生活中最质朴的美来给予我们最深刻的思考和最原始的感动。

当现实的残酷与时代的脉搏交织,当小人物的命运与大时代的力量去抗衡,那种动人是最真切的,或许正如路遥在《人生》中告诉我们的那样:生活总是这样,不能叫人处处都满意,但我们还要热情地活下去。

这本书于年入选了“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最有影响力小说”,可能我们看完了《人生》,同样像马云当初看完时那般备受鼓舞、心潮澎湃,但是最终无法成为像他一样掌控命运的人。但是我们可以像《人生》中的高加林,化苦难为动力,在人生每一个艰难的时刻,有向前走一步的勇气。无力改变人生,就学会与生活和解。

读书是对自己最好的文化投资,相遇一本好书,就是遇到更好的自己。《人生》推荐给爱读书的你。

感兴趣的朋友点击下方链接了解书籍详情!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