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品为桃金娘科植物丁香Eugeniacaryophyllata的干燥花蕾。
北方人一看,这植物俺认得啊,满大街都是,其实这是个坑,不知坑了多少人,药典里的这个桃金娘科的丁香跟我们北方常见的木犀科的丁香没有一毛钱关系。造成这样的误会,我觉得药典委员会应该是有责任的。
曾经听肖培根院士解释过,为什么我们《药典》里药材的来源中引用的植物学名和中文名不及时更新?是怕造成用药混乱,这方面有代表性的例子就是苍术和关苍术,在《中国植物志》里这两个种类合并了,但关苍术的根茎肯定是不能当做苍术用的,连朱砂点都没有。但是,但可是,可但是,有些已经明确的植物的中文名和学名的变动,愣是不改,揣着糊涂装糊涂,是为啥呢?
比如这个丁香,如果你用《中国植物志》里的中文名丁子香,或者用PPBC里更新的名字丁香蒲桃,可能很多低级错误就不会产生。介绍中药丁香配一个丁香花的图,错的实在是很低级,而且,即使在木犀科丁香属,也没有一种植物叫丁香。
有人会提出一个疑问,丁香属的植物不是有丁香苦苷嘛,也可以入药啊,可以叫苦丁香啊,中药里确有一种叫苦丁香的,但指的是葫芦科植物甜瓜的瓜蒂,就是我们吃甜瓜时都不吃的那块儿和果柄相连的部位,为啥不吃嘞?因为苦,吃了想吐,而它入药也是作为涌吐的药;此外还有一种更恶心的,叫白丁香,指的也不是丁香属的植物,甚至指的都不是植物,是麻雀的粪便,一提到这些奇怪的入药的东西就很服,虽然其中有些可能是,或者被认为是糟粕。药效也很有画面感,治疗眼疾、健脾开胃、美容养颜.......;本身中药丁香也分公母,公丁香指的就是药典里的这种,用的是花蕾,母丁香用的是它的果实,裂开的果实又像鸡舌,所以又叫鸡舌香,据说是某些时期的口香糖。其他的一些如丁香枝、丁香树皮、丁香根,也是来源于丁香蒲桃。
桃金娘科蒲桃属,属里面最出名的可能是莲雾,洋蒲桃的果实。丁香蒲桃,修订的学名为Syzygiumaromaticum,识别特征是花萼的萼管(下部联合的部分)呈棒状,上部萼裂片4~5,短而钝,宿存;花瓣早落;离生雄蕊多数;浆果红色。以下配图按时期顺序。
啰嗦几句,丁香自古基本都是进口,国内虽然蒲桃属植物种类不少,但没有可胜任做香料的,丁香蒲桃本种在国内可能只有少量引种栽培。作为香料,十三香、五香粉里都有;作为中药,温中降逆、散寒止痛。
丁香被记住,更多的可能是因为背诵了十九畏,丁香莫与郁金见,虽然《药典》里也做了禁忌的标注,但实际上这是很可能错误的一个结论,具体可自行补脑名医贺季衡的故事。
这次多写了一些字,见谅!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