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上枝头梅花香
当大地还未完全苏醒、冰雪还未结束之时,梅花就率先翘立在枝头,而且还散发出怡人的幽香,叫人如何不爱?抛开它背后被后人赋予的文化寓意,仅仅是早春这样一棵开花的树,也会让人们感到惊奇和欣喜。虽然寒风料峭,但梅花总能让人感觉到春天脚步的临近,使心情也雀跃起来。在人们印象中,江南的梅花以杭州孤山、南京梅花山和苏州邓尉山而知名。京城的梅花开得要比江南晚一些,到了3月底,京城多处景区就会迎来梅花的盛放。受到气候条件和种植技艺的局限,在古时的京城看到梅花那是一件令人感到新鲜和欣喜的事情。今天《跃动的坐标》我们跟随北京史地民俗学会会员、《光阴里的老北京》一书的作者户力平老师,我国梅品种收集及分类工作做出突出贡献已故工程院院士陈俊愉院士的学生,抗寒梅花品种研究和推广获得诸多成果的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李庆卫教授的讲述,一起了解梅花的种植在北京有着怎样的历史,有着怎样的一些品种?“南梅北渐”又经历着怎样的经历。
梅为蔷薇科杏属植物,是中国特有的传统花果,不论从应用历史还是从栽培历史再到观赏都有着数千年的历史。《书经》云:“若作和羹,尔唯盐梅。”《礼记·内则》载:“桃诸梅诸卵盐”。《诗经·周南》云:“摽有梅,其实七兮!”。在《秦风·终南》、《陈风·墓门》、曹风·鸬鸠》等诗篇中,也都提到梅。上述古书的记载说明,古时梅子是作为调味品的,系祭祀、烹调和馈赠等不可或缺少的东西。至少在年前的春秋时代,就已开始引种驯化野梅使之成为家梅--果梅。)
梅原产于我国南方,已有三千多年的栽培历史,无论作观赏或果树均有许多品种。京城种植梅花始于元代,元末明初学者陶宗仪在《辍耕录》中记载:“初,燕(今北京)地未有梅花,吴闲闲宗师全节时为嗣师,新从江南移至,护以穹(穷)庐,扁(匾)曰‘漱芳亭’。”吴闲闲,即吴全节,元代著名道士,字成季,号闲闲,饶州(今江西鄱阳)人,酷爱梅花,有“梅花道士”之称。他于至元二十四年(年)至大都谒见元世祖忽必烈,并于至大三年(年)赴江南省亲,回京时,移植梅花数十株于大都。因大都冬季较为寒冷,梅花不能露地越冬,遂建漱芳亭于齐化门(今朝阳门)外,并设穹庐(毡帐)将梅花植于其中。吴全节所移植的梅花至少有红、白两种。此前,史籍中未见北京地区有梅花种植的记载,可以说吴全节移梅进京,开创了燕地种植梅花的先河。由此可见,至少在多年前,当时的元大都内已有梅花种植了,只是数量极少而鲜为人知。
明代香山天坛多处植有梅花
明代梅的栽培技术有了较大提高,新品种大量出现,种植梅花在当时社会具有相当的普遍性,梅花的栽培达到了繁荣昌盛的高度。明代的北京,梅花在多地已有种植。《北京岁华记》记载了梅花的栽培方法。据史料记载,天坛里很早已有梅花栽培,至少明嘉靖年间已有栽植。因为散文家唐荆川在天坛观赏梅花后,欣然写下《咏天坛梅花》。西郊香山碧云寺在万历年间也有梅花栽培。明代《宛署杂记》收录了御史朱孟震的《游西山诸刹记》,其中就有关于梅花的描述。作为南方人,他对在京西香山一带能看到梅花感到惊奇,并予以赞美。此外,明代史料中还有昌平小汤山、北郊满井、西直门外高梁桥极乐寺和丰台草桥等极小范围种植梅花的记述。
《京师杂忆》记载:“草桥偶见梅树,妖艳而幽芬,别有景观。”
《帝京景物略》记载:“右安门外南十里桥,方十里,皆泉也……土以泉,故宜花,居人遂花为业。都人卖花担,每辰千百,散入都门,入春而梅、而山茶、而水仙、而探春。中春而桃李、而海棠。”由此可见,在京城众多的初春花木中,梅花开放得最早。
清代梅花多植于宫苑
圆明园等御园都曾有梅花种植,《圆明园内工则例》记载了圆明园所种植的花木70余种,其中就有梅花。据传康熙皇帝对梅花情有独钟,在畅春园听*时,每到初春之日,总要在他的御案上摆上一两盆梅花,以作“岁朝清供”,独自欣赏。
清乾隆年间在兴建香山静宜园时,曾栽培过梅树。乾隆三十四年(年),乾隆皇帝在香山观赏梅花后,题写了一首《梅》诗,并在诗的前面写下一段解释文字:“梅于北地不宜,而香山土脉殊胜,卉树皆易植。”诗中生动记述了乾隆皇帝在香山试种梅花的过程。
紫禁城内也有梅花种植。乾隆皇帝在《庭梅四声四首》序中称:“北地无梅,有之亦盆植耳。十数年前命于静怡轩庭中植梅二株,冬时设旃棚护之,今已成树。”静怡轩为紫禁城建福宫内寝宫,据传每至冬日,乾隆皇帝便在静怡轩里放置多盆梅花。他不仅喜欢梅花,还对梅花大加赞许。
慈禧太后也独爱梅花,在颐和园的寝宫里,梅花与水仙是她必置的花卉,她还以此为临摹对象,创作了不少山水画。《花乡丰台》中也记述了草桥附近清代已有冬日在暖洞子(暖房)里培育梅花,除送往大内(皇宫)外,也送往海甸(淀)诸多宫苑里,供帝后们观赏的记述。
“南梅北移”渐成新景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京城一些文人雅士和宅门大户还有在家中养殖梅花的。当时丰台一带的花农,多在春节前将造型优美、熏成含苞待放的梅花用糊了八层纸的保温筐肩挑着进城,送进预定了梅花的人家,并有文人雅士借景生情,吟诗作赋及绘画。
当时的北平农事试验场(今北京动物园)和中央公园(今中山公园)等地均设有花圃,培育花卉,其中也有梅花种植。
古往今来人们将在严寒中,开百花之先,独天下而春的梅花做为中国人坚贞不屈的风骨之体现,加之做为中国的本土花果,有这样一批人他们潜心研究,致力于梅花品种的培育和推广,他们希望在祖国各地都有这代表着中国人精神的花朵绽放。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北京进行了长达半个多世纪“南梅北移”的艰苦实践。由于地域与天气的原因,北京地区地气寒冷,梅花很难正常越冬,所以均在暖棚中培植。从年开始,以植物学家,工程院院士、北京林业大学教授陈俊愉等为代表的中国学者进行了大量的梅花引种驯化研究,尝试着把江南的梅花移到北京。
以经过数十年的艰苦努力建立了中国梅花统一分类新体系,到目前为止,我国已确定的梅品种约有个。据《北京梅花》统计:北京市域内的梅花品种已经超过个,约占中国梅花品种登录总数的32.64%,遍布全市40多个景点景区。其中,中山公园梅园是京城建立最早的梅园,种植的梅花品种最多,包括杏梅、江梅、绿萼、宫粉、朱砂、龙游、垂枝梅、丰后等;明城墙遗址公园梅园种植的梅花多是早花品种,如复瓣桃枝、小宫粉、小绿萼等;位于香山脚下的北京植物园梅园种植的梅花数量最多,已有杏梅系、真梅系、樱李系梅花等三十余个品种共余株;地处西山鹫峰的梅园则汇集了国内外精选的珍品上百个,其中露地抗寒梅花分樱李梅、杏梅和真梅等种系,并有紫红、粉红、淡*、淡墨、纯白等多种颜色……在北京植物园梅园中,有一处幽静的院落,这就是年开放的“梅花文化馆”。详细介绍了梅花历史,梅花品系类型,和“梅花院士”陈俊愉教授的研究。通过色彩鲜艳、图文并茂的24块展板,使人对梅花的历史与文化有了初步的了解。
观赏梅花的兴起,大致始自汉初。《西京杂记》记载:”汉初修上林苑,远方各献名果异树,有朱梅,姻脂梅。“。这时的梅花品种,当为既可观花又结果的兼用品种,恐属江梅、宫粉两型。西汉末年扬雄作《蜀都赋》云:“被以樱、梅,树以木兰。”可见约在年前,梅已作为园林树木用于城市绿化了。到了宋代到达了是中国赏梅的兴盛时期,花色品种显著增多。南宋范成大所著《梅谱》中搜集梅花品种12个,还介绍了繁殖栽培方法等,这是中国、也是全世界第一部艺梅专著。
人们之所以喜欢梅花,主要因为梅花是人们心目中品位最高的一种花卉。梅花素有“四德”之誉。即:“初生蕊不元,开花为享,结子为利,成熟为贞。”梅花还有“五福”之称。“五福”就是梅花的五瓣所象征的“快乐、幸运、长寿、顺利、太平。”
梅花具有凌霜斗雪、迎春开放、风骨俊傲、不趋荣利的风格。梅花还被人们誉为“清客”,是岁寒三友(松、竹、梅)之一。
当走进梅花,便走进了春天。梅花或俏立山岭或在园林径旁,只有与梅的亲密接触,才能真正体会到梅花在料峭时节给予人们欣喜,给生命以希望。与中华文明高洁、坚强、谦虚的优秀传统相韵和。
点击跃动的坐标感受跃动的生活北京交通广播《跃动的坐标》每周一到周日09:30—10:00
点个“在看”,分享给大家跃动的生活!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