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砂根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很多壶友不知道紫砂泥并不是泥紫砂壶的原 [复制链接]

1#

紫砂泥不是“泥”

很多人看到“紫砂泥”三个字,都会认为那是一种泥。其实不然,紫砂泥是石英、高岭土、云母、赤铁矿等多种矿物的聚合体,是黏土、石英、云母系共生矿物原料。

目前宜兴所开采出来的紫砂泥大部分出自于青龙山和*龙山。紫砂陶土是由内陆湖泊及滨海湖沼相沉积矿床,通过外力沉积形成矿,深埋于山腹之中。紫砂的泥料,只有在大量生产日用陶的条件下才能取得。例如深藏于岩层下数百米深处的甲泥之中的紫泥,必须从甲泥中分选出来,没有日用陶的大量使用甲泥,紫泥也就无从取得。紫砂泥与一般的黏土不同,不能直接用水膨润,需要经过陈腐、粉碎、过筛(60-80目),加水搅拌和经真空炼制才有一定的可塑性。

紫砂泥料主要分为紫泥、绿泥和朱泥。这三种泥料既可以单独使用,又可以相互拼制调砂,烧制出天青、黯肝、水碧、葵*、梨皮、墨绿、黛黑、朱砂紫等色泽。紫泥和绿泥都产于甲泥矿中。甲泥是一种脊性粘土,紫红色,色似铁甲,故名甲泥”,甲泥矿中甲泥储量最多,紫泥、绿泥储量较少,紫泥仅占总储量的3-4%。

紫泥是甲泥矿层的一个夹层,矿体呈薄层状、透镜状,矿层厚度一般在几十公分到一公尺左右,稳定性差,原料外观颜色呈紫色、紫红色,并带有浅绿色斑点,烧后外观颜色则呈紫色、紫棕色、紫黑色。紫泥主要成份为水云母,并含有不等量的高岭土、石英、云母屑及铁质等。

绿泥,因刚开采出来的矿泥略带青灰色而得名,又称“团山泥”。绿泥是紫泥矿层中的夹脂,故有泥中泥,岩中岩之称。其产量十分稀少;泥质较嫩,耐火力也比紫泥低,一般多用于胎身外面的粉料或涂料,使紫砂陶器皿的颜色更为绚丽多彩。

朱泥(又称红泥)是位于嫩泥和矿层底部,矿形琐碎,需经手工挑选。周高起云:“石*泥,出赵庄山,即未触风日之石骨也,陶乃变朱砂色。”朱泥含有极高的氧化铁,这是朱泥所以烧成后壶身成为红色的主要原因。但由于含铁量不同,烧成之后会呈现朱砂色、朱砂紫或海棠红等色。

因为产量少,一般只用作化妆土装饰在紫砂泥坯上。至于朱泥的胎土,只不过是制壶者为了求得更精细的泥料,将红泥洗泥沉淀,得到约80目到目细孔的泥料,制成细如滑脂的朱泥壶。由于朱泥的泥性甚娇,成型工艺难度也高,而朱泥在烧制过程中,其收缩率高达20%至30%,所以一般成品率仅占七成左右。

紫砂泥可塑性好,泥坯强度高,干燥收缩率小,为紫砂壶的多种造型提供了良好的工艺条件。

(作者:问壶藏:良心说紫砂壶)

本文为紫砂、茶文化科普自媒体问壶藏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文中使用图片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我们会陆续更新精彩的紫砂、茶文化科普文章,恳请各位读者朋友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