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砂根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细读篆刻学关于印泥 [复制链接]

1#

印泥的历史

秦汉玺印,皆用泥封,其用犹今之火漆。唐集贤院图书印作黑色,历久而色不变,此或为油艾制泥之始。至硃泥,或云昉自宣和,或云五代时已有之,总之,当与刻书之雕板术同时发明。

(泥封之法钤印:范乐岁)

昉,读fǎng,起始的意思。这里的宣和,指的是北宋徽宗宣和年间,但现代研究,以印色印印,最早起源于五代时期。

北宋印迹多为水印,水印者以水和硃代油之用,乍见鲜明,日久水性退尽,硃浮纸上,极易脱落。南宋以后,改用蜜印,以蜜调硃为之,较水印为耐久,然蜜性退亦必脱落。至元代始有油硃之制,油硃之泥,品质优劣,万有不齐,古法失传,佳制日尠,其勒有成书者,仅乾隆时汪镐京所著之紫泥法一卷,然开卷即曰染砂,已知其支离不足为训,盖泥之红为砂之本色,砂而待染,则其为砂也可知矣。

(手磨朱砂)

尠,读xiǎn,同“鲜”。最早的印泥,用水调硃砂,乍用颜色鲜明,但是钤盖之痕日久之后,水质蒸发,只剩下硃砂在纸上,很容易脱落。到了南宋,用蜜代水,比水耐用了,但仍不能持久,到元代,开始使用油调硃砂。关于印章制作之法,均失传已久,现在有材料记载的,只有乾隆朝的汪镐京所著《红术轩紫泥法定本》留传下来,但邓先生认为并不足为本。

八宝印泥,创自乾隆,以承平日久,文治休明,所用物品无不刻意求精,世传书画之有乾御题者,其所钤之宝,印文凸起,鲜红欲滴,遂谓非八宝之功无此奇迹。所谓八宝者,一珠粉,二辰州硃砂,三真腊红宝石,四赤金粉,五石钟乳,六珊瑚屑,七车渠粉,八水晶粉,凡此已非常人之力所能致。

(被乾隆收藏过的书画)

这里所说的八宝印泥,指乾隆所创的八宝印泥,据说印泥之中确有八宝。因此乾隆御题钤印,印文凸起,色泽鲜红。现在市面上还有八宝印泥,却是一般的蓖麻油调制的印泥,并不特殊。

接下来邓先生分析“八宝”印泥的可靠性,认为乾隆所制的八宝印泥,未必真是“八宝”,不过这不重要,略过即可。

(漳州八宝印泥)

制作原理和使用

目前市面上通行的印泥,价格越高,品质越好。接下来,邓先生讨论“炼油、治艾、选砂、乳砂、配合等均为制印泥之法,篆刻学习者阅读了解即可,不必深究。我们简单说一下:

(制作印泥的艾绒)

印泥的主要成分是朱砂、艾绒和陈年的白蓖麻油,颜色主要以红色为主,现在市面上也有黑、蓝、仿古色、金色等颜色的印泥,制作原理相同,以红色印泥为例:

(印泥的分盒、包装)

所谓的朱砂印泥,用漂制朱砂时沉淀在最底层的朱砂制成,钤印出的印蜕红中带紫,厚重沉着;所谓的朱膘印泥,是用浮在较上层的朱砂细末调制成的。钤出的印蜕呈红*色,色泽清雅。其他颜色的印泥则是在其中加入了不同的原料。相对来说,朱砂印泥适合钤盖白文印;朱膘印泥适合钤盖朱文印(这并非法则,还要看不同的钤盖需求)。

(市面上的朱膘印泥)

挑选印泥,以质地细腻浓厚,色泽鲜艳沉着,暑天不烂,冷天不冻,久置不渗油为佳。给初学者的建议,就是依自家经济力量选购,还是那句话“人不识货钱识货”,质量与价格成正比。

最后说印泥的收藏

印泥只宜用磁器,若金银铜锡之类,贮泥其内,不数日即坏。有以青田石为印池者,病在损油,宜先以白蜡蜡其内方可用,然终不如磁器为佳。池又以旧磁为佳,然旧池之开片者亦易透油,仍不可用。市购新磁性多燥烈,宜先入沸水中滚数透,去其火气,拭干冷却,然后可用。

简言之:印泥适合以磁器贮藏,其他再精致的金银铁锡石等贮藏均不适宜。

砂重而沉,油轻而浮,此其本质如此,故印泥须间日用印筯翻搅一遍,盖否则砂质下沉,久而凝为硬块,油质上浮,久而硃色减退矣。

(搅印泥)

这是印泥的物理特性,砂重油轻,所以印泥要经常搅动,否则砂质下沉凝成硬块,油质上浮后,颜色减弱,且钤盖印蜕油污纸面。

油屡晒而成,逮制成印泥便忌日光,即隔印池曝日亦易胶腻。冬日不可近火,火气熏灼亦易败坏,故旧传配合法“三日一晒之说”断不可信。

印泥不可暴晒,冬日不能近火。

印泥遇金属,久必变黑,故钤金属印,须别制较次之泥用之,如患其色不鲜,则可先就次泥微微抑之,使次泥遍覆印面,然后再抑佳泥钤用,如是则金属已为次泥所隔离,可不致妨及佳泥矣。

这是钤盖金属印时的注意事项。总之是避免印泥与金属接触,以免印泥变质,变质则色泽变污。

(之62,部分图片源自网络,版权归原版权方所有)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