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灯在中国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符号。
宫灯是悬挂在厅堂梁上的照明灯具,相传东汉光武帝刘秀统一天下建都洛阳后,为庆贺功业,在宫廷里张灯结彩、大摆宴席,盏盏宫灯各呈艳姿,之后宫灯的制作技术传入民间,并融入陶瓷造型。
而紫砂宫灯壶起源则较晚,相传在清代雍正年间,屯头村一老者依据灯笼设计,后被一县级官员进贡到宫中,取名「贡灯」,成为皇宫专用品。后把「贡」字换作「宫」字,成为现在的「宫灯」。
从历史传器看来,清早期的紫砂茗壶,其造型气度浑厚,比例协调,仅以器形身线的变化或开光加强装饰效果,崇尚“不务妍媚而朴雅坚粟”。此类宫灯以大壶居多,且做工略粗。
清早荆溪古式宫灯壶
宫灯造型始于清代雍正年间,其原型为灯笼,为屯头村一老汉设计,后来屯头灯笼被一县级官员进贡到宫中,屯头灯笼被定为贡品取名贡灯,成为皇宫专用品,后来人们把“贡”字换作“宫”字,就成了现在的“宫灯”,宫灯壶就是根据此种灯笼设计而成,造型清新自然,古典优美,气韵高雅,符合古代人们的审美观,也容易被现代所接受。
清初荆溪焕章款朱砂笠帽宫灯壶
清中澹然斋款宫灯壶(汪寅仙配盖)
平盖直颈,壶身耳把自颈边水平推出,收于下腹,如银钩蓄劲欲出,与传统耳把大相径庭。壶身泥绘作秋江晚渡图,秋雁于归,江边老者待渡,小船徐徐临近,画工细腻,布局安排合理。底钤“澹然斋”篆书方印。盖为汪寅仙大师配制。
清中期·程世华制紫泥宫灯壶
此件宫灯壶以紫泥制成。壶身作圆珠式,口沿及足部起线,圆珠钮,三弯流,圆弧把。该壶气韵饱满、端庄大气,虽无过多装饰但却尽展紫砂质朴无华之美。
清乾隆邵春元款紫砂泥绘宫灯壶
此壶为宫灯式,表面细润,以优质紫泥制作。高颈,压盖,三弯嘴粗大,环把,扁珠状钮,为典型清中期手工制作特征。壶内接口明显,壶盖亦有竹刀修刮痕迹。壶身以泥绘松竹梅三清图案,清新雅致。
清乾隆荆溪华亦宗制四方侧角加彩宫灯壶
壶作宫灯式,面呈四方,犄角平整,平底承犴门,撇足;高颈留肩线与口线,丰肩沿势下敛,嵌盖鼓起,柱钮方中寓圆;三弯流,曲鋬榫扣壶体,整器浑圆大气。身筒两侧描绘粉彩山水图式,画工简洁明快,色彩淡雅秀丽,品味稚拙质朴,为清乾隆至道光年间特有的加彩装饰工艺。此器在已经烧成的成品上再施釉入窑二次烧成,有明显瓷上粉彩风格。
纵观此壶,朱泥而作,
圆器造型,壶身周正
造型形如宫灯,清新雅致
壶身鼓腹略扁而上下收敛
更显壶腹饱满,大腹能容万物
有君子之大气,厚德载物,雅量容人
壶盖如帽,压于壶口
扁圆钮如壶身饱满圆融
沉稳宁静,弧度浑厚而又不失张力
看着她,内心不免也变得平和安宁
弯流壶嘴,壶基饱满。嘴口朝上
耳形把紧贴壶身,弯曲有致,线条优美自然
浑然天成的典雅气质
似佳人莞尔一笑,春风拂面
大其心
容天下之物
静之远
抚万千思绪
雅之韵
系百般柔情
胎质泥性细嫩光润,色泽中更泛着一种自然而然朴雅光晕,彷佛是一盏绚烂的宫灯,正散发着温馨的光彩。紫砂光货素面朝天、不施粉黛的特征,将宫灯流光溢彩的意境巧妙而淋漓尽致地传递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