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白癜风最有效的医院 https://mjbk.familydoctor.com.cn/bjbdfyy/在百花齐放的中国瓷器史上,有这么一种特别的存在。
它不与青花争蓝白辉映,也不与钧瓷夺繁复缤纷。
纵然全身纯净一色,但自有一派“浓妆淡抹总相宜”的气度。
它就是单色釉。
追溯寻源,中国瓷器的釉彩始于单色釉,顾名思义通体仅一种釉色的瓷器。
单色釉瓷器与彩釉瓷器相比,它所具有的不靡不浮显得浑然天成,其中分为红釉、*釉、蓝釉、青釉、白釉、古铜釉。
今天奉上红釉发展时期中的铜红釉以及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瓷器。
红釉是釉上彩的一种,分为铜红釉和铁红釉两类。
铜红釉的主要种类有鲜红、郎窑红、豇豆红、宝石红、釉里红等。铁红釉主要品种有矾红、珊瑚红等。
其中铜红釉是以氧化铜为着色剂,经高温还原焰烧成的红色釉。清朝康乾时期,单色釉瓷器的烧制工艺达到了鼎盛时期,达到了“合于天造,厌于人意”的境界。
元代红釉暗刻大雁牡丹双狮耳罐
铜红釉瓷器的制作始于元代景德镇窑。
景德镇是元代的制瓷中心,当时元人是由游牧民族发迹,除了传统尚白、尚蓝之外,还认为红色温暖,象征着太阳和火,所以同样崇尚红色。由此,高温纯正的铜红釉瓷器在此时真正意义的诞生了。
洪武三年,朱元璋正式颁布“以红色为贵”的旨意。
天下以朱为贵,红釉、釉里红品种在此一朝极受重视。
红色是朱家王朝的吉祥色,自古以来“朱色”即为红。由此可见,在这个时期红色已然成为权力和地位的象征色。
明朝永乐宣德时期,景德镇御窑厂才真正掌握了鲜红釉的烧制技术,一批釉色纯正、色泽鲜艳的红釉器相继问世。这一时期所烧的铜红釉釉色之美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深受世人的喜爱,被冠以鲜红、宝石红、霁红、祭红等雅称。
特别是永乐的鲜红釉器,最为著名。因其釉下,常有暗云龙纹装饰,尤为名贵,在《景德镇陶录》上亦有“永器鲜红最贵”记载。
永乐红釉的精髓在于鲜与红,透与纯,比之其他更显得光莹鲜艳。其釉面匀净,釉色浓艳,尤如初凝之鸡血。后世有永乐鲜红最贵一说,绝非过誉之词。
鲜红釉盘,明永乐。
此盘造型规整,胎薄体轻,红釉色泽鲜艳纯正,施釉均匀,釉面莹润,是永乐朝官窑红釉瓷作的典范。
器物的口沿映出白色胎骨,是因为烧制时,釉层在高温熔融状态下自然垂流,致使釉层变薄,显露出胎色,这种现象俗称“灯草口”。
鲜红釉印花云龙纹高足碗,明永乐
此碗造型秀美,鲜红釉纯净无瑕,亮丽匀净。高足碗盛于元代,又称靶杯,在明代初年亦十分流行。永乐红釉高足碗弥足珍贵,最负盛名。
至宣德年间,技术日臻成熟,景德镇烧制出了大名鼎鼎的“宝石红”,因其烧成技术极难掌握,有“千窑一宝”的说法。
宣德红釉与永乐相比,釉色有明显不同,红中稍带黑色,红而不鲜,更显得肃穆和凝重。由于釉色中闪耀出如红宝石一样的光泽,所以称为“宝石红”。
“宝石红”又有“霁红”、“祭红”的雅称,与永乐红釉的区别在于,其釉色鲜红却不刺目,宛若凝固的鸡血一般,有一种深沉安定、莹润均匀的高雅之感
鲜红釉碗,明宣德。
宣德朝是明代红釉器制作最辉煌的时期。宣德时期的红釉制品不仅在数量上有明显的增加,而且较之永乐鲜红釉器更胜一筹,出现了宝石红、祭红、积红、霁红、鸡血红、牛血红等名目繁多的新品种。
鲜红釉金彩云龙纹盘,明宣德。
瓷器上的“描金”装饰技法为北宋时定窑首创,有白釉描金、黑釉描金、酱釉描金三种。元代景德镇窑继承此技法并生产出蓝釉描金器。红釉描金器则始于明宣德朝。
霁红釉笔筒,清康熙。
此件笔筒胎体坚硬细密,浓重的红釉与口、足部白色的胎骨相互衬托,避免了色彩的单一,别有一番情趣。笔筒形体上下均外撇,不同于一般的直筒形笔筒,反映出康熙时器物造型的多样性。
霁红釉梅瓶,清康熙。
霁红釉釉面均匀凝厚,色泽红艳、深沉,除用作祭器以外,也做文房用具、日用瓷等。
霁红釉胆式瓶,清雍正。
因形似悬胆,故名“胆式瓶”。通体施高温铜红釉,釉面匀净,色泽纯正。
胆式瓶属于陈设用瓷,一般用于插花。这种器形创烧于宋代,当时钧窑、哥窑、耀州窑均有烧造。
到了明朝中期,铜红釉曾一度失传,遂改烧矾红。直至清朝康熙年间得以恢复,郎窑红、豇豆红等名贵品种登上历史舞台。
康熙年间,督陶官郎廷极创烧出一种著名色釉,并以他自己姓氏命名为“郎红”。
郎窑红是郎廷极在仿烧永乐、宣德铜红釉的基础上创烧出来的一种高温铜红釉,这种郎窑红色如初凝之牛血,故而又称为“牛血红”。
通体釉面伴有小白点,并开有不规则细小牛毛纹般的开片,釉面有着很强的玻璃质感。
由于烧制难度很大,以至于后来出现了“若要穷,烧郎红”的说法。
郎窑红釉凤尾尊,清康熙。
凤尾尊又称观音尊,是清康熙时期流行的瓷器式样。此尊形体端庄挺拔,釉色鲜红浓艳宛若初凝牛血,并具玻璃光泽,灿烂夺目。
郎窑红釉琵琶尊,清康熙。
此尊造型挺拔俊秀,胎体厚重,釉面鲜红明亮,具有康熙郎窑红釉瓷器的典型特征。
郎窑红釉穿带直口瓶,清康熙。
该器通体施红釉,釉色浓重。外底施白釉并镌刻乾隆御制诗:“晕如雨后霁霞红,出火还加微炙工。世上朱砂非所拟,西方宝石致难同。插花应使花羞色,比尽翻嗤画是空。数典宣窑斯最古,谁知皇祜德尤崇。乾隆乙未仲春月御题。”由此可见乾隆皇帝对郎窑红瓷器的喜爱和推崇。
豇豆红是康熙晚期出现的一种红釉品种,为清代康熙晚期出现的铜红釉品种,几乎仅见于康熙一朝。它所呈现出的是一种浓淡相间的浅红色釉,和“郎窑红”可谓同出一家。
据文献记载豇豆红釉是郎廷极奉诏担任景德镇御窑厂督陶官时,在仿烧明代永乐、宣德的红釉瓷器时,无意中烧制衍生出来的一种名贵铜红釉新品种。
因其色调淡雅宜人,以不均匀的粉红色、犹如红豇豆一般、造型轻灵秀美而得名,是各种铜红釉器物中最精妙的一种。
豇豆红釉有的带有绿色苔点,为烧造过程中氧化所致。
因其烧成难度大,也是高温铜红釉中最难烧的一种。
豇豆红釉太白尊,清康熙。
清代康熙朝的红釉瓷器因其釉色鲜艳而独树一帜,备受人们推崇,其中尤以豇豆红最为名贵。豇豆红釉由于烧造难度极大,因此没有大件器,均为康熙皇帝的御用之物。器因形似唐代诗人酒仙李太白饮酒的酒坛,实为文房用品中的水盂,故称为“太白尊”。
豇豆红釉镗锣洗,清康熙。
该器通体施豇豆红釉,娇艳粉嫩,釉面光洁明亮,洗上绿色胎点几不可见,宛如豇豆之红色,此发色为少见的大红袍品相,且保存完好,十分少见,仅见北京故宫所藏的一件清康熙豇豆红釉镗锣洗的发色可与之媲美。器外底心书有青花“大清康熙年制”六字三行楷书款。
豇豆红釉莱菔尊,清康熙。
此器造型轻灵秀美,修胎规整,釉质匀净光亮。
莱菔尊又称萝卜尊,系清代瓷器流行器形之一,因其形状类似萝卜,故名。此造型另有天蓝釉、苹果青釉等品种。
理论上来说,铜红釉以氧化铜做成色剂,在高温还原焰中煅烧,鲜艳的红色就能呈现。但在实际煅烧的过程中,古代没有温度计,只是柴火烧窑,掌控窑温就显得尤为困难。再加上氧化铜在高温下极其敏感,极易挥发的特性,过程中只要略有偏失,还原不充分,或部分氧化,都可能造成釉色发灰、发绿、发黑、或烧飞等现象。
可见一件瓷器从胚到釉,过程之战兢,出世之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