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砂根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中国人传统生活中的智慧丨文稿宣讲家网 [复制链接]

1#

大家好!今天,我们讲一下中国人传统生活中的智慧。什么是传统生活?就是和衣食住行有关的生活,都叫传统生活。

一、中国人传统服饰的智慧

(一)西汉直裾素纱襌衣

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是国家一级文物。直裾素纱襌衣衣长厘米,通袖长厘米,袖口宽29厘米,腰宽48厘米,下摆宽49厘米,共用料约2.6平方米。整件素纱襌衣重量仅49克,可谓轻若烟雾,薄如蝉翼。

年,国家文物局决定将复制素纱襌衣作为一项重点科研项目。研究人员培养了一批特殊的桑树,采用西汉时的植桑工艺,空气、水、肥料尽可能地接近年前的环境,并用药物控制蚕的生长,终于得到11旦尼尔的丝。研究人员还制造了一台特殊的织机。在经历了植桑、养蚕、缫丝、织造一道道复杂的工艺之后,一件仿真素纱襌衣出现在人们面前。无论是款式还是制造工艺,和原件似乎没有任何差别,但重量却是49.5克。多年后,我们花了13年的时间,依然与西汉初养蚕、缫丝、织造工艺相差0.5克的距离。通过素纱襌衣,我们了解到汉代的丝织工艺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二)中国古代的制蓝技术

《诗经·小雅》云:“终朝采蓝,不盈一襜”;《说文解字》云:“蓝,染青草也”;《荀子·劝学》中有“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可见,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植物染料进行织物染色的国家。

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记载,先是“刈蓝倒竖于坑中,下水”;接着用木、石压住,使蓝草全部浸在水里,“热时一宿,冷时两宿”;然后将浸液过滤,按1.5%的比例加入石灰水,并用木棍急速搅动,待沉淀后“澄清泻去水”,“候如强粥”,则“蓝靛成矣”。染色时,只需在靛泥中加入石灰水,配成染液并使之发酵,把靛蓝还原成靛白。靛白能溶解于碱性溶液中,从而使织物上色。这种制作靛蓝以及染色的工艺技术,与现代合成靛蓝的染色机理几乎完全一致。

几年前,我在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做传统纺染织绣工艺调查,曾看见一位老妇用这种古老的制蓝技术给织布着色。首先,老妇用自种的靛蓝草叶加石灰炮制靛蓝;其次,用靛蓝浸染织布三、四次,每次染后清洗晒干,使织布变成深蓝色;再次,将柿子皮、猴栗皮、朱砂根块等捣烂挤汁,将织布染成青色;最后,用靛蓝加染多次,使织布颜色透青带红。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侗布的制作工艺非常奇特。侗布由织布机手工制成,织布着色晾干后叠在一起,涂抹蛋清并用木槌反复捶打直至闪闪发亮,再用牛皮熬胶浆染,使布质硬挺不褪色。侗布的光亮程度由工艺技术和捶打时间决定。侗布的表面越光亮品质就越好。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很早就利用矿、植物对纺织物进行染色,并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掌握了各类染料的提取、染色等工艺技术,生产出五彩缤纷的纺织品。这些纺织品不仅是古代人民的生活用品,也是富有民族风格的艺术品。

由于矿物颜料着色是通过黏合剂使之黏附于织物的表面,颜色遇水容易脱落,古人就通过再次染色来使织物保持光鲜亮丽,而不是用水清洗。于是,熏香就变得非常流行,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比如,海昏侯墓出土的青铜博山炉,它属于烧树脂类香料的熏炉,以山的整体形状作为造型表现,炉身较深,下部盛炭火,树脂香料放于炭火上,形成山岳云烟袅绕的效果。

作者:苑利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本文节选自宣讲家网独家文稿 《苑利:中国人传统生活中的智慧》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