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一书,虽然仅有三万一千字,但却被古往今来的诸多学者视为我国古代神话之权舆、宗教之萌芽、美学之渊薮,更有很多学者将其视作上古生活百科全书。晋朝的郭璞、清代的郝懿行和毕沅等人都对《山海经》进行了详尽的校对和注释。
近年来,学者们以更加全面的角度对《山海经》进行系统的研究,其中涉及到学术领域的诸如地理、天文、民族、动物、植物、矿物、医药卫生、哲学等各个方面。但就目前而言学界对《山海经》神话中出现的色彩的研究,仍然甚少涉及。通过细致地梳理,我们可以发现《山海经》的神话中共载录了红、赤、赭、丹、紫、朱、茈、白、银、素、縞、金、黄、青、绿、碧、苍、玄、黑、幽等二十余种颜色,归纳之后可概括为红、白、黄、青、黑五个颜色体系。
《山海经》神话中的红色
先秦时期多使用“赤”字,而后“红”、“赤”二字基本无甚区别。自唐朝以后,“红”字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逐渐代替了“赤”、“丹”、“朱砂”等词。到了今天的现代汉语语境当中,“红”已基本取代了“赤”。但在先秦时期仍以“赤”为主,所以有必要对“赤”正名。
在古人眼中,赤色就是太阳的颜色,甚至命名太阳为“赤乌”,这是因为太阳给人类带来光明,使人感到温暖,从而引发先民们的想象。那么红色给人带来的感觉也是热烈温暖的。本文所探讨的红,泛指一切红色的类义的词语。《山海经》中这些色彩是属于红色体系的:红、赤、赭、丹、紫、朱、茈等。经文当中以红色系词语作为命名的有动植物、自然矿藏、山川河流和神灵鬼魅;以红色系词语描述经中对象的时候涉及到描述动植物、矿石、神灵魅兽以及赤水。
早在先秦时期,我国就有对各类矿物开发利用的记载。在《五藏山经》中,更是记载了大量的矿物种类。这些记载体现了我国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对自然矿产的开发和利用有了较为丰富而广博的认识。另外,我们还需认识到,《山海经》的神话虽说立足于实际,但那时人们生产力低下,有许多未知事物,难免书中会出现大量想象之物。与其说《山海经》是对上古矿藏资源的纪实,倒不如说是反映了当时生产力低下,开发起来艰辛困难,表现了人们渴望开采矿石金玉的一种美好希冀更为恰当。成色好、含金量高的金子可称为鏐。郭璞注鏐即紫磨金,呈深赤色。可见,《山海经》神话中记载的“赤金”指的是成色好的深红色的金。
《山海经》神话中出现的这四种赤色的金属矿物,从视觉上来看均为深红色。先秦时期的古人们多将金属矿物的颜色特征当作其名称。从此在分辨各类矿物时,不仅可以通过形状,更可通过颜色这个重要标准,比如《山海经》里记载的玉就有青玉、金玉、苍玉之别,锡也有白锡、赤锡、青锡的分类。而且虽然上文所述的赤色的金银铜锡这四种金属矿物的名称当中均带有赤色的字眼,但经过分析和推测这四种金属的颜色却不尽然完全相同,只是从宏观上归类都属于在红色系统之内。
我国古代也对红色有着深深的崇拜,上文已就此点进行了详尽的论述。我国古人对红色的崇拜,主要分为两个大类:一类是对太阳、火焰和凤凰的崇拜,此时的红色是光明、热烈和至高无上的权力的象征;另一类则是先民们与生俱来的对血液的崇拜,远古时期人们时刻与征战、杀伐、暴力为伍,眼睛总是受到红色血液的冲击与刺激。此时的红色又代表着禁忌、死亡和宗教的象征意义。因此,《山海经》中出现的红色蛇神灵,可以说是我国先民对红色和蛇的双重崇拜现象的反映。
《山海经》神话中的白色
西方属白色,在阴祀的时候,牺牲祭品之物用白色。先秦时期,古人多将白色用于祭祀、求雨、丧事等仪式或作为描述谷物的颜色。白色为其他所有颜色的基础,也是我国古代最早使用的色彩词之一。《山海经》神话中出现的与白色紧密相关的色彩有白、素、縞三色。縞色是与白色基本一致的颜色,并无明显差异,可以在白色体系下共同探究。据此,白、縞、素三色均属于白色。
白色矿物的命名规则都是先民们根据颜色这个特性对这些矿物进行命名的。鸟兽畜蛇四类动物皆因为这类动物外貌颜色特征呈白色,而以白色为动物命名。而其中,以《西山经》中所载用于祭祀的白鸡、白犬等牺牲祭品尤为引人深思。
上文论述的阴阳观念对色彩的影响作用一节中有所提及,白色属于阳性色彩,那么在祭祀和巫术仪式中使用“白鸡”、“白犬”等动物祭品,应与先民们祈求晴天的日常祭祀活动有关。在《山海经》中,以“白”命名的山有白于之山、白沙山、白马之山、白边之山、白石之山、白玉山、白水山、黑白之丘等八座山峦。经中名为“白水”的河流共有两条。一条是位于如今四川地区的白水,另一条则为发源于白水山的白水,两条河流虽为同名,而非同一条河流。
白色是经中出现次数第二多的颜色。在《山海经》神话中,大量白色矿藏资源的记载以及对白色动植物以及白帝少昊的形象描述,均体现了我国早期的对白色的文化崇拜。后世文献典籍中,白色动物(如白狐、白马等)多会被当作祥瑞、神秘和吉祥的意象的出现,这体现了对先秦时期的白色文化崇拜现象的延续。
《山海经》神话中的黄色
黄色便是大地的颜色。据考证,黄色抽象出黄颜色之意早在甲骨文中就已经出现,甲骨文的“黄”像一人胸前戴着佩玉像正立的人形,中间之“口”像玉环形。甲骨文中的“黄”字首先是被用在牲畜身上的。随着时间的推移,“黄”在作为色彩形容词描述事物黄色特征中也被赋予了多重不同含义,常常被古人用来指代含有黄色意义的其他事物。黄色在使用中常被用来形容尊贵美好之物,于是在潜移默化中黄色就产生了尊贵雍容的象征意义。
从古至今黄金都是稀少罕见之物,黄金代表着财富与地位。能够得到黄金、拥有黄金一直是人们的美好祈愿。《山海经》神话中关于黄金的描写显然也是古人的一种热切盼望。
正是由于人们对黄金的追求和渴望,促成了黄色尊崇高贵的象征意义的产生,《山海经》神话中就开始出现了这种象征意义:《海内北经》记载海上有仙人存在于蓬莱山,宫室都是用黄金和白玉铸成,凡人皆不能至,望之如云。在古人的想象中,仙人的居所铺满了黄金,可见黄金地位之尊贵。黄金的尊贵地位使得古人不可避免地会对其色彩保持好感。即使这种黄色色彩与它所依附的事物(黄金)相脱离,它本身早就沾染了类似于黄金实物高贵的象征意义。
黄色一方面可以看作是先民将黄色与某些灾难的联系到一起,每逢有一些黄色的神兽出现,就会出现或洪水或大旱等灾祸;另外一方面也体现出古人在一定程度上也赋予了黄色以预兆和警示的作用。与此同时,诸多黄色神怪中也不乏许多吉祥寓意的神怪。不难看出,此时经中黄色的一些如庄严祥瑞的象征意义都已初见端倪,这些黄色神怪有祛疾长寿之用。
此后这些象征意义开始变成后世黄色神灵色彩发展演变的主流。至后世神话中,神灵或多或少都普遍都沾染着黄色的特征,例如西王母、女娲、王母、灶神、尧、高辛等。这些记载中最为突出的是黄帝与黄色的结合,黄色无上尊贵的含义随着黄帝发扬光大,日益为人熟知并接受。
《山海经》神话中的青色
青色也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的一种颜色,但与红、白、黑三色相比,青这种颜色的出现相对较晚。虽然“青”字最早是出现在甲骨文里,但这时的青并非表示青色之意,直到春秋时期的铭文里的青才开始有了青铝、青金(形容金属颜色)之意。
在《山海经》神话中,青色的使用范围已经非常广泛而且自由了,既可描述植物,也可描述矿物、动物等。根据梳理,经中属青色体系的颜色有青、苍、碧、绿四种。《山海经》中以青命名的有矿物名、动植物名、山水国名、神灵魅兽等,青色在描述颜色时则主要用来描述动物、植物以及神灵魅兽。
青红二色均是对蛇颜色的描述,由此也被赋予了较为强烈的神性色彩。所以,这种对神灵形象色彩描述形式的出现,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人对蛇图腾崇拜,同样也还原了古代巫术的表现形式。而“青色”作为这些蛇形象的描述色,必然也随之沾染了神秘的巫术气息。
《山海经》神话中的黑色
黑色和红色可以说是人类最早使用的颜色。由于原始人类以狩猎为主,焚烧动物后产生后产生的黑炭使人类对黑色有了初觉意识。可以说在漫长的生活生产实践中,黑色是原始先人最常见且最方便获取的颜料,因而黑色也就成为了人们最先感知、认识并使用的颜色。
经中以“黑”作为名称的有自然矿石、山川河水、神灵魅兽,而“黑”作为描述色彩“黑色”之意在经中则主要用于描述动植物、神灵魅兽的颜色。黑水从发源地开始,一路流经之处都具有强烈的神话色彩。
黑色这个颜色也自觉地被赋予了神性。《山海经》神话中属于黑色体系的有黑、玄、幽三种,黑色在经中主要被用于描述动植物、黑水、矿藏资源、黑色神灵。
我国对黑色的文化崇拜可以追溯到夏朝,黑色具有永生、不死、长生等象征意义,《山海经》神话中“幽都”、“冥界”“玄冥”等与黑色有关的意象的出现,都体现了先民们对未知的身后世界的想象,渴望长生不老的美好愿望,深刻而久远地影响了后世文学观念及哲学伦理观念。
结语
总而言之,颜色不仅是事物特有的自然属性,同时也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符号。因此,《山海经》神话中的记载的二十余种颜色分属于红、白、黄、青、黑五大颜色体系,既是古人认识世界过程中最初实践的表现,同时也是先秦时期先民们世界观和历史观的再现。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