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著名白癜风专家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ys_bjzkbdfyy/792/导读
张爱玲说:“我不断地舔着伤口,舔着舔着对伤口也有感情了”.....“愿岁月静好,现世安稳”.....“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
读张爱玲的文学作品,总有又爱又惧的心理,爱的是她清新脱俗、充满灵性的语言风格,惧的是她剖析人性、充满悲美的写实批判。但越是这样,才愈发让人欲罢不能。张爱玲不愧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天才作家”。
张爱玲在小说、散文和剧评领域都有涉及,尤以小说成就最高,“张爱玲体”小说远超同时代作品。她在小说选材立意、人物塑造和语言技巧等无不彰显独特魅力,她没有任何流派,却独树一帜,为中国小说史做出独特贡献。
《茉莉香片》是张爱玲的一部经典中篇。它讲述了没有得到父爱的主人公聂传庆,与美丽活泼以及能成为他父亲的言子夜的女儿言丹朱所发生的一些寻常又与众不同的事,体现了“生之艰辛、爱之凄凉”的悲美主题。
张爱玲用华美悲凉的语言风格,诠释了主人公聂传庆在原生家庭荼毒下扭曲与阴暗的人性,我们来看看张爱玲语言“华美风”与性格“扭曲风”的交织。
一、“张爱玲体”语言风格形成的背后成因
“张爱玲体”作品之所以经久不衰、让世人膜拜的原因,除了她塑造的一个个鲜活灵动的人物形象,一篇篇千疮百孔的爱情故事,一幕幕近乎残酷的人性剖析外,还有她打动人心的语言艺术风格。在她苍凉人生的背后,蕴藏着悲美的文学情结。
“张爱玲体”的形成与她的自身经历、文化背景和原生家庭息息相关。张爱玲接受的中西两种不同文化的熏陶。
1、张爱玲作品里渗透着古典小说的遗风,这是“袭旧”。张爱玲的祖母是李鸿章的女儿,李鸿章又很注重子女教育,这种家风融进了张家,给张爱玲古典文学启蒙的源泉。张爱玲7岁写小说,终身研读《红楼梦》。《金锁记》就是她把《红楼梦》用心撕磨打造后,通过她的七窍玲珑心和灵性通透的笔触抒写出的一篇击荡魂灵,震颤人心的绝世好文。
2、张爱玲作品里袭来现代手法的清流,这是“创新”。张爱玲的西方小说情调源自她的家庭,她的母亲是多次洋的新式女性。张家除了流着浓浓的中国传统血液,也吹着来自西洋的新鲜的风。张爱玲受母亲熏陶,学习钢琴、绘画和英文,还学习了西方毛姆、赫胥黎、威尔斯等作家作品,从中汲取营养。
3、而对张爱玲作品影响最大的当属她的原生家庭。美国著名“家庭治疗大师”萨提亚认为:
一个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关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这种联系有可能影响他的一生。
张爱玲作品里的悲美爱情及残酷人性的抒写,源自她的原生家庭,这是她自身经历的“真实投射”。张爱玲家世显赫,曾外祖父是清末赫赫有名的李鸿章,祖父是清末名臣张佩伦。
看似开挂的人生实际却很残酷,她的原生家庭相当悲哀。父亲是纨绔子弟,吸食鸦片、吃喝嫖赌,17岁的张爱玲被父亲毒打并囚禁达半年,为此差点丧命。母亲在她4岁时抛夫弃女出国留学,非常冷酷无情。
都说艺术作品来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张爱玲把她的悲情、她的情真实感都投射在了她的文学作品里,因而才能如此的动人心魄。最能体现她原生家庭下精神病态的非《茉莉香片》莫属。
她把对现实父爱的鞭挞以及对向往父爱的期许,都淋漓尽致的表达在了她的文章里,我们透过张爱玲的作品会深刻体会到,她一生都缺少家庭的爱,造成了没有安全感的孤僻性格,这影响了她的爱情观,以致她会爱上大他14岁的渣男胡兰成和大她30岁的美剧作家赖雅,她的第一次婚姻被磨得粉碎,她的第二次婚姻也很悲情。
她原生家庭的荼毒和婚姻不幸的外露和宣泄,都尽数体现在了她悲美的爱情和残酷的人性的作品里了,我们读她的作品必须首先读懂张爱玲自身。
二、“张爱玲体”的作品写作艺术,折射作品与众不同的独特韵致
张爱玲的作品总体说来是独特的,她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异数”。她的文字灵性得充满生命力,直钻进读者心里;她的文字美得不可方物,让人不断玩味和沉醉;她的作品结构新颖奇巧,让人称奇。
1、作品结构新奇:独特的标题、开篇和结尾
①、以《茉莉香片》为标题,看似温馨典雅、充满情趣,给人芬芳韵味之感,然而作品透视的却是苦涩凄悲的人性故事,看似香,实则苦,以此为标题,更有反讽的意味。
《茉莉香片》故事本身并不曲折,对主人公聂传庆的描述仅几个简单场景、人物对白与心理分析,但却让人反复咀嚼到了生命的苦味—生命无尽的悲和苦。
这是标题与内容相反的对照写法。
她的其他作品如《沉香屑.第一炉香》、《沉香屑.第二炉香》、《红玫瑰与白玫瑰》等,标题同样很温馨唯美,但故事透视的都是悲剧人生,反讽意味强烈。
②、我们来看看作品《茉莉香片》的开篇。
我给您沏的这一壶茉莉香片,也许是太苦了一点。我将要说给您听的一段香港传奇,恐怕也是一样的苦——香港是一个华美的但是悲哀的城。
作品开篇非常有意思,就象说书人贴进生活的开场白一样,娓娓道来。张爱玲以通俗可读的文字作为引子,是受老舍的作品的熏陶,当“英伦范”遇上“京味儿”,这种傲慢与偏见反被融合,她喜欢老舍作品的京味儿,她的作品也贴近了生活。
作品简单明了的开篇奠定“华美悲哀”的情感基调。
再看张爱玲名篇《红玫瑰与白玫瑰》开篇。
振保的生命里有两个女人,他说一个是他的白玫瑰,一个是他的红玫瑰,一个是圣洁的妻,一个是热烈的情妇—普通人向来是这样把节烈两个字分开来讲的。也许每一个男子全都有过这样的两个女人,至少两个.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的一粒饭粘子,红的却是心口上的一颗朱砂痣。
张爱玲的这段开篇不仅通俗幽默、富含哲理,而且趣味十足、新颖唯美,“红玫瑰”与“白玫瑰”对照,“蚊子血”和“朱砂痣”对比,清新脱俗。
还有她的《沉香屑.第一炉香》的开篇都是一致的:
请您寻出家传的霉绿斑斓的铜香炉,点上一炉沉香屑,听我说一支战前香港的故事。您这一炉沉香屑点完了,我的故事也该完了。
③、再看看《茉莉香片》的结尾。
丹朱没有死。隔两天开学了,他还得在学校里见到她。他跑不了。
张爱玲文章的结尾都有一个共性,不把结论定死,不完全给出人物结局,往往留出大量而悬疑的空间和余地,让人们去想象、去思考,是个开放式的结尾。我们看到的文学作品里都会有类似的写作手法。
《茉莉香片》寥寥交待几句便结尾,初读让人不明所以。因为结尾之主人公聂传庆曾变态伤害过言丹朱,还把受伤的她独个儿留在了山里。结尾只交待了丹朱没有死,但她跟施暴者聂传庆结局如何,并没有提及。
这种开放式的结尾,确实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悬念和想象空间,这是“张爱玲体”的特色。
2、语言风格独特:华美而有灵性
张爱玲语言的华美,是“张爱玲体”一大特色,让人沉浸在震撼的美学,我个人是非常喜欢这种唯美风格。而且,张爱玲小说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词语的艳丽绚烂和辞格的奇巧脱俗。
她的语言文字华丽绚烂,辞藻缤纷,细腻丰富,但又不囿于形而上的句秀和骨秀,而是兼具内美的神秀。她在写景状物,抒情达意,塑造人物时,大都表现为华美的语言风格。在词汇、句式和辞格等方面很独特。
如《沉香屑.第一炉香》中对建的描写:
山腰里这座白房子是流线型的,几何图案式的构造.....然而屋顶上却盖了一层仿古的碧色琉璃瓦。玻璃窗也是绿的,配上鸡油黄嵌一道窄红边的框。窗上安着雕花铁栅栏,喷上鸡油黄的漆。屋子四周绕着宽绰的走廊,当地铺着红砖,支着巍峨的两三丈高一排白石圆柱,那却是美国南部早期建筑的遗风。
张爱玲对房屋建筑的色彩、图案等的描写,让人叹为观止。她通常使用有具体色彩的、绮丽秾艳的描绘性词语,来描写房屋建筑、居家陈设、服饰装束等,从而彰显富丽华贵、色彩斑斓,这些估计源自《红楼梦》的文化熏陶。
3、语言风格独特:用比喻手法来描摹
张爱玲擅长运用比喻来描摹人物的生存状态,且华美神秀,耐心寻味。如《茉莉香片》中对聂传庆母亲冯碧落婚后生活的描摹最为典型,恰当好处地运用了比喻,别具一格,极为传神。
关于碧落的嫁后生涯,传庆可不敢揣想。她不是笼子里的鸟。笼子里的鸟,开了笼,还会飞出来。她是绣在屏风上的鸟-悒郁的紫色缎子屏风上,织金云朵里的一只白鸟。年深月久了,羽毛暗了,霉了,给虫蛀了,死也还死在屏风上。
张爱玲用“笼中鸟”比喻旧时受禁锢的封建女性,这原是极为平常的时代产物,但在张爱玲笔下写法独特。她首先否定了笼中鸟,然后笔锋一转,写她是“绣在屏风上的鸟”,看似华丽金贵,却象征了她所处的悲惨境地:随着岁月流逝“死也还死在屏风上”。
屏风与笼子同是枷锁的意象。但笼子里的鸟是活的,有朝一日鸟笼一开,终是能飞出去的。而屏风上的鸟就只能霉烂下去,到死也跑不了,不仅在肉体上,而且在精神上彻底沦为了残废,失去了飞的能力,更失去了对自由的渴望。
张爱玲新奇、冰冷的一段比喻,写尽旧时大家庭女子甘愿成为封建宗制下殉葬品的悲哀,控诉了封建宗制的“吃人”本质,象征了封建女性生存的依附性和无法摆脱封建家庭对女性束缚的悲剧性命运,具有震撼人心的效果。
作品在比喻投射方面还有更细致深层的解读。聂传庆对母亲更多的是怨恨,冯碧落嫁到聂家,是一种清醒的牺牲,她不爱这个男人,但为了家族利益、媒妁之言而而嫁到了这里。于传庆而言,他没有选择权利,不仅被动,还被母亲抛弃,母亲在他4岁时去世了,把他放在没有爱的家里,跟张爱玲如出一辙。
文中对言丹朱的比喻描写:
她那活泼的赤金色的脸和胳膊,在轻纱掩映中,像玻璃杯里潋滟的琥珀酒。
张爱玲把丹朱的“脸和胳膊”比喻成“琥珀酒”,本体和喻体都是跨越想象的遥远。诚然,琥珀酒醉美而让人沉醉,让人产生无穷的意象。丹朱之于传庆,健全而美丽,时时闪着健康夺目的光芒,这一点传庆的感受最深。
再看《沉香屑.第一炉香》中的比喻:
那时天色已经暗了,月亮才上来,黄黄的,像玉色锻子上,刺绣时弹落了一点香灰,烧糊了一小片。
张爱玲把“月亮”比喻成烧糊的“一点香灰”,本体和喻体横空出世,搭配新奇而独特。文字新颖非常人能及,本体和喻体风马牛不及,但在张爱玲笔下却大胆想象、清新脱俗,让人玩味无穷,这样的新奇跨越了人们的常规认知。
而这样的比喻还有更深层的意味,作者借月亮表现主人公无法控制而具有的毁灭性情欲,所以才有烧糊了一片。
不得不说,张爱玲的文字太美,确实是名副其实的文字高手。
三、丰富细腻的人物描写,残酷剖析了人性的阴暗与扭曲
张爱玲对人物描写极为细腻深刻,《茉莉香片》中的人物形象就被体现得淋漓尽致、悲美动情,我们来看看。
对主人公聂传庆人外在的描写:
说他是二十岁,眉梢嘴角却又有点老态。同时他那窄窄的肩膀和细长的脖子似乎是十六七岁发育未完全的样子。他穿了一件蓝绸子夹袍......蒙古型的鹅蛋脸,淡眉毛,吊梢眼,衬着后面粉霞锻一般的花光,很有几分女性美,唯有他的鼻子却是过分地高了一点,与那纤柔的脸庞犯了冲。
张爱玲的语言美而充满灵性,细腻的细节描写让人物形象顿时鲜活起来,仿佛这么一个人就站在自己面前,栩栩如生。
聂传庆,一个被原生家庭荼毒下的20来岁青年男子,在父亲的棍棒下,他的耳朵几乎被打聋,发育不完全,男子气概全无,只剩下阴柔的女性美。聂传庆就是张爱玲的化身,她把情感付诸到文学,张爱玲高而瘦、冷漠孤清,胡兰成说她“纤弱得让人产生保护欲”。
文中对言丹朱外在描写:
言丹朱大约是刚洗了头发......正中挑了一条路子,电烫的发梢不很髦了,直直地披了下来,像美国漫画里的红印度小孩。滚圆的脸,晒成了赤金色。眉眼浓秀,个子不高,可是很丰满......一件白绒线紧身背心把她的厚实的胸脯子和小小的腰塑成了石豪像.....她的脸庞的侧影有极流丽的线条,尤其是那孩子气的短短的鼻子。
张爱玲对人物描写相当细腻。言丹朱,健全、美丽、活泼、快乐、纯真,就象一个天使,一束光,影响并照进传庆的心。她健康的正向与传庆残废的负向,恰恰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张爱玲安排这样两个相反的人物特性,无非是想体现自己对健康人性的向往。
而写到聂传庆所崇拜的言子夜的形象:
传庆这是第一次感觉到中国长袍的一种特殊的萧条的美......那宽大的灰色袍褂,在言子夜身上,更加显出了身材的挺拔。
张爱玲对言子夜的人物描写,正是传庆对子夜近乎疯狂的“意淫”,他开始了他与日俱增的畸形倾慕。原来,20年前他是有希望可逃脱的,这点燃了他幻想的熊熊烈火。在言子夜的身上,他能看到复活的样子,他能与言丹朱更有思想更有内涵,这种近乎疯狂的“意淫”占据了小说的大篇幅。
在子夜身上投射的感情是张爱玲的恋父情结,每个女孩在她童年和少年的时候,对父亲都有一种特殊的情感和崇拜。随着时间推移,她会投射到和她在一起的异性身上,来完成恋父情结的终结。
在小说里,我们看到传庆被子夜斥骂而“痛心疾首,死也不能忘记”,相比父亲打骂他都无所谓,因为他看不起他父亲,但要是来自子夜呢,那是致命的。就象张爱玲被父亲毒打而关进小屋的那种痛楚是一样的,因为她在乎她的父亲。
阿德勒说过,幸运的人生都在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张爱玲原生家庭荼毒的治愈,是用作品来抒发、宣泄和意象,把失去的情感用文字来补偿。聂传庆就是张爱玲,集恋父与自恋于一身,没法解开恋父情结,往往就会走进内心。在父亲的爱被夺走时,她就形成了一个病态的人格特征:自卑、自恋、自爱、自私。
看过张爱玲照片,她是一个很瘦弱、很苍白、肉眼看上去很病态的女子,与传庆如出一辙。张爱玲日后所有的书写都是为了宣泄恋父情结得不到回报,是自恋的特殊人格的自我安慰,她的情感都在《茉莉香片》了。
所以,要读懂张爱玲的作品,首先要读懂张爱玲。
结语
《茉莉香片》把张爱玲的文学才华展露无遗,透过悲美动人的文学作品,我们看到了一代文坛巨星掩藏在光辉背后的苍凉底色,一个悲剧的人生,一个诡异、悲凉和凄惨的人生。这一壶茉莉香片确实太苦了。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如侵则删)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