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可以治愈吗 https://m.39.net/pf/a_7157873.html古装戏里文人出门,大都手持折扇,身后跟着个挑书箱的书童,迤逦而行,好不潇洒。书箱是文人知识和身份的象征,古代实行科举制度,书生上京赴考,路途遥远的需走个一年半载,平生所读书籍需不时温习,于是出现了专为文人出门考功名或游学的必备行头,装贮书籍和生活用品的书箱。书箱是古代读书人行走江湖,进京赶考必不可少的“三大件琴、剑、书箱”之一,书箱设计大都比较小巧,两边带有耳环,便于背负。为了凸显考生身份,还会在书箱上插“奉旨赶考”的小旗子,据说沿途强盗土匪见此都不会来骚扰。旧时制度,举子进京会试,路费是朝廷承担的,所以有“奉旨赶考”这一说。
书箱最早的雏形源自古装戏中仍能看到的“褡琏袋”、“包袱”。褡裢袋是一种长方形布口袋,中间开口,两端装物。褡琏有大小之分,大的可以搭在肩上,小的可以挂在腰带上;两端装刀、笔、砚台、印章印泥、等需要随身携带的学习、生活用品。包袱比褡裢更简单,用一块方形布料,将需要携带的物品,放进去,然后将两个对角打结存一起,剩下的两个角各自打结,可挎可背。学子外出读书时都会背着这种包着书籍的沉重大包袱。如今现代人做别人思想工作,常用上“放下包袱”这句话,即由此而来,但已完全是两个概念。
书本和杂物如果出门放在褡琏或包袱内,很容易“脱颖而出”遗失掉,而且书籍也容易折损、变形。因此在实际生活中,褡琏和包袱又慢慢演进成了“笈囊”或“箧笥”、“箱笼”等东西,来放置学习、生活物品。“箧笥”是古人早期对行李箱的称呼,隋唐以后多称为“箱笼”。宋戴侗《六书故》即称:“今人不言‘箧笥’,而言‘箱笼’;浅者为箱,深者为笼。”专门用来装书的箧,古人又称为“笈”。《说文解字注》引晋周处《风土记》称:“笈,谓学士所以负书箱,如冠箱而卑者也。”古代学子外出求学时,常常背着书箱,即所谓“负笈”。据虞世南《北堂书钞》:东汉人李固,“步行负笈,千里从师。”唐朝誉为“初唐四杰”之首的王勃也曾背着书箱,长期游学于京城长安,其在《山亭兴序》所谓:“负笈从师,二千余里。”与“笈”相配套的是“囊”,囊即口袋,是中国包装袋史上最早的款式。“笈”与“囊”都是古代学生家长为孩子准备行李时的“标配”,故有“笈囊”一说。珍贵的书一般都会放在箱笈内收藏,秘不示人,“秘笈”一词,即由此而来。
最初的笈箱都是用竹片或藤苇编成,文字书写均为“竹”字头。不过,竹子等材料编制的箱子,虽然轻巧,但受材质的限制,箱内物品易被虫蛀、鼠咬及湿浸、受潮,一旦保管不善,很可能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
*战国墓出土盛放竹简的笈箧
随着制箱工艺的发展,考究的笈箱多用脱胎漆器制作而成。脱胎漆器是我国著名的手工艺品,制法是先做好书箱內胎,然后将绸布用漆裱上,连上数道漆灰料,待干后脱去内胎,再加以多次填灰、上漆、打磨、装饰等工序而成。特点是不怕水浸,在温度达冰点或沸点时都不会变形、落漆或褪色,而且还耐腐蚀。脱胎漆器质地坚固轻巧,造型典雅别致,色泽瑰丽鲜艳,装饰精细,结实耐用。书箱四周采用精细竹丝作装饰,竹丝可比发丝还细。书箱边角用铜件包角,有的书箱还用朱砂或金粉描绘。
到了明代,大量的名贵木材从东南亚经海运进口,书箱改为硬木制作。书箱又增添了在室内摆设的功能,镌有“经、史、子、集”标识的书箱,分类叠放在书房里,很有雅意。外带的箱子两侧配金属提手,箱口设锁扣,可上锁防盗,四角加金属片使箱体更加牢固。箱体正面刻镂花纹图案和诗文警句,以砥砺品行,致祥纳吉。因为书箱与科举功名联系极大,又被称为“状元箱”,取“状元及第”之意,祈盼子孙日后能金榜题名,高中魁首。因此状元箱风靡一时,制作不惜功本,当时的江南读书风气很盛,用紫檀木、黄花梨、酸枝木、楠木制作的书箱,被读书人视若珍宝。甚至成为大户人家女儿出嫁时必不可少的陪嫁品。
清康熙山水纹大漆提梁书箱
由于笈囊、箱笼一类行李很沉,不事农活的学子带着上路,确实不易,富贵之家往往会物色一名年轻仆人,谓之“书僮”,专门帮着出门负笈、挑担,文中开头描述的便是这种场景。但现实中寒门学子是没有这种条件的,要靠自己负笈而行,书箱也没有这么讲究了。负在背上,头顶上挑出两杆,用以绑缚苫布,遮风避雨,取下放地上,又可当橙子歇脚,也算是一物多用途了。
负笈行走示意图
随着封建时代科举取仕结束,文人科举赴考的必备品书箱成了历史。书箱现在演进成了带滑轮的轻巧旅行箱,但已用不着装应付考试的繁冗书籍,出门一部电脑笔记本或一部智能手机,海量资料,什么都可以查阅搞定。城市里又都有图书馆藏书供人检索,查找资料。书箱的样式,只有在大书店里售卖大型贵重全套丛书时,书箱作为外包装使用,才能让人依稀想起书箱昔时的作用和辉煌。
卖珠送椟的书箱包装古玩行琳琅满目的各式书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