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砂根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准格尔旗刮骨疗伤治地癌 [复制链接]

1#
哪看白癜风的医院比较好 http://www.kstejiao.com/m/
                            

准格尔旗地貌素有“七山二沙一分田”之称,属黄土丘陵沟壑区第一副区,水蚀风蚀并存,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全旗水土流失面积占总面积92.5%,是造成黄河下游危害的多沙粗沙集中来源区之一。

截至年底,准格尔旗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累计保存面积.8平方公里,建设淤地坝多座,完成淤地坝除险加固工程96座,水土流失治理程度达到60%,入黄泥沙大幅度减少。“十三五”期间,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5万亩。

逆风破浪,成就非常。准格尔旗耗时40余年,对病入膏肓的患“癌”土地进行治理,不是微整形,而是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刮骨疗伤的决心“猛药去疴”,让大地换新颜。这也是一条准格尔旗特色的水土保持之路。

全国重点水土流失“变脸记”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一代代准旗人秉承生态治理要“一张蓝图绘到底”的理念,40年来,探索出在黄土丘陵区采取“林草上山、良田下川、库坝连环”;在丘陵沟壑区采取“沙棘铺沟、杏树上坡、油松封顶”;在砒砂岩区采取“沟坡兼治、一封到底”;在风沙区采取“一封二障三植被”;在生态恢复区采取“人退林进、坝系拦沙、灌草入川、树木上山”的立体生态治理模式,初步实现了水不下山、泥不出沟的良好生态环境。

事在人为。水土“变脸”,不得不提“泥腿乡长”邬存发。邬存发的家乡地处黄河二级支流十里长川上游,祖辈“走西口”扶犁开荒、提耧种土的习惯根深蒂固,造成当地水土流失日趋严重。到20世纪70年代,西黑岱公社植被覆盖率不到7%,平均亩产不足百斤,人均收入不足70元。

年,十里长川支流五不进沟3.2平方公里流域入选国家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34岁的邬存发身为原巴润哈岱乡副乡长,受公社领导指派,蹲点负责搞试点,这一试就难以脱身,痴迷其中,从五不进沟,到西黑岱沟,再到川掌沟,整整干了14年。

山是秃瓢瓢,沟是深壕壕,地是窄条条。这是当时邬存发所在的地区农民生存条件的真实写照。“一年一场雨,粮食都冲走,那时候的农民是真苦。”如今已经76岁的邬存发回忆起40年前的往事,眉头皱了皱。

荒山、荒坡、荒沟、荒滩连绵成片,星罗棋布的小流域水土流失严重。农民每年倒山头种地,收成全靠“老天爷”。我命由我不由天。邬存发开始顶着压力搞试点,改变乡亲们倒山种田的习惯。在水保专家指导下,他带领社员山顶挖鱼麟坑种松树,半坡建水平梯田种果树,沟底缩河造地打大坝,探索出“山顶林草戴帽子,山腰梯田系带子,沟头库坝穿靴子”的小流域治理模式。

沟里筑道墙,拦泥又收粮。这是群众对淤地坝建设成效的概括。“沟域经济”改变“山秃人穷”。乡亲们再也不用在山头窄条条地上“刨食”,成片的平整土地沿着沟道蜿蜒而去,荒沟荒坡仿佛一夜之间华丽变身为“好江南”。“我当时的目标就是希望实现:山是花果山,川是米粮川。”邬存发说。

为了实现他心中的目标,邬存发把家搬到了水保治理工程现场,从工程规划,到组织施工,到后期管护,他都亲力亲为。背上背着雨衣、水靴和干粮,骑上他的“老伙计”28自行车,下坡骑、上坡推、过河抗,跑遍了全乡的沟沟坎坎。

邬存发最怕下雨,也最盼下雨,怕下雨是怕冲坝毁田,前功尽弃;盼下雨是可以引洪澄地,增加良田。每当雨点一落,别人往屋里跑,他就往外冲。

天空突降大雨,西黑岱沟骨干坝正在引洪澄地,邬存发冲出门骑上他的“老伙计”就往现场赶,走在半路,20公分厚的泥沙,“老伙计”罢工,邬存发索性丢下它,徒步往过赶。当时雨水很大,引发了山水,他被洪水冲走50多米,整个人成了泥人,打了一滚儿爬起来,用手抹了一把脸,把眼睛露出来,又继续投入到了抢险保田中。“泥腿乡长”也由此得名。等到雨停,往回返,撂在沟边的自行车早已被冲得不知去向。

“苦不苦?累不累?”“那时候不觉得苦和累,看到老百姓有地种,有收入,恨不得再打上几个坝,再栽上几苗树。”邬存发说他是苦中作乐,抢完险,吃上了他人生最美味的一顿饭,就是当时乡亲们给他送来的红腌菜和酸捞饭。

年,以五不进沟为样板,邬存发的试验区扩大到32平方公里的西黑岱沟流域。年,国家开始实施皇甫川流城重点治理工程。他又开始在平方公里的川掌沟流域搞重点治理,该项目占全乡总面积的67%,在乡党委、政府的支持下,举全乡之力建设绿色巴润哈岱。年9月,皇甫川五不进沟试点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验研究项目,获水利部黄委会黄河中游局科技进步一等奖。

14年间,他所负责的水保项目没有一处林地被放牧,没有一处坝库被水毁。通过10余年努力,川掌沟建成皇甫川一期工程13条小流域中的样板工程。坝系农业,涵养生态。十里长川上游再未发生一次泥石流。年,川掌沟项目获水利部黄委会科技进步三等奖。

如此庞大的治理工程对于那个缺少现代化机械作业的年代来说无疑是困难重重,邬存发深知群众的力量是最伟大的。他将全乡分为47个生产队,大伙比规模、赛成效,充分挖掘百姓主观能动性,出现了空前的思想大统一。

张有云当时是其中一个生产队的社长,队里围起亩围堰准备引洪澄地,围堰高度是2米,突遇洪水,洪水高度达到了2.2米,超出围堰高度,一旦冲毁围堰,下游的损失不可估量。紧急时刻,全社社员全部出动,人心齐,泰山移,最终化解险情,还成功打造出了亩良田。“那个时候大伙特别齐心,都把队里的事情当成自己的事情干。”与邬存发年龄相仿的张有云多年来一直跟着老乡长干。

并肩作战的还有徐福仓,虽已是耄耋老人,还是经常到曾经“战斗”过的地方看看。眼前的这片亩良田,从跑土、跑水、跑肥的“三跑地”改造成了保土、保水、保肥的“三保地”,亩产从斤变为斤。

当年的一群热血“后生”,如今都已头发花白,最年轻的张润在今年也已67岁。花甲之年的他至今还在植树绿山,这两年又在荒山上栽种下亩果树,今年初已挂果。“这一生受老邬大哥的影响,一辈子就爱上了种树种庄稼。”张润在笑着说,这些能留给子孙后代。

破零起步,年邬存发调离巴润哈岱乡时,全乡平方公里全部实施水保治理,全乡有护林员22人,管理林间便道多公里,林草保存面积25万亩,各一级支沟泥沙含量几近为零,被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誉为“黄河流城一枝花”。他获评全国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区先进个人、全国绿化奖章。川掌沟小流域的西黑岱综合治理成了全旗的样板工程。

新世纪,撤乡并镇,巴润哈岱村党支部书记田勋世接过了接力棒。这一棒怎么跑?“不但要守江山还要打江山。”田勋世已经蓝图在胸,他要推动生态型林业向生态经济型林业转变。

当时国家要求25度坡地退耕还林,农田下川、林业上山,与田勋世的蓝图不谋而合。他发动社员开展育苗工程,培育育苗基地亩,每亩育苗15万株。树逢盛世,赶上了全市大规模生态建设,庞大的需求量,让巴润哈岱村的育苗基地赚得盆满钵满。曾经全村苗木收入达到了1个亿,田勋世获称“亿元书记”。

“村子采取移植栽培,起1苗栽3苗,保证林草面积的逐年增长,乡亲们人均每年递增收入0多元。”田勋世还开展补植灌木林,边角、闲散土地栽种油松,目前,巴润哈岱村林草面积亩,除了河道、村庄、耕地,林草覆盖率达到了85%。

江山如何守?“现在植绿护绿在村子已成共识,党建网格员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既是护林员也是造林员。”田勋世说,接下来继续绿山绿川,还要发展林下经济,黄芪、黄芩、百合、黄花等特色农业助力乡村振兴。

“上山”保护环境,“下川”增加收入。如今的巴润哈岱村,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乡亲们家家户户林茂粮丰,松林密闭成荫,需要间伐抚育,不少农户靠松树收入超百万元。这“一上一下”,真实践行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也是准格尔旗水土治理的缩影。

20世纪80年代以来,准格尔旗始终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全面规划、综合治理、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科学管理、注重效益”的水保方针,高标准实施了退耕还林、退牧还草、飞播造林、天然林保护、重点小流域综合治理、沙棘治理砒砂岩、黄土高原淤地坝、京津风沙源治理二期工程等生态水保项目,打造了多个山、水、林、田、路浑然一体,类似于川掌沟小流域的西黑岱、圪秋沟等小流域综合治理样板工程,建成了水土保持监测站点体系。

在准格尔,有一首流传久远的漫瀚调《哈拉津达坝》,意思是“光秃秃的山梁”。这些年,准格尔旗让荒山盖被子,农民有票子,家园变样子。一项项决策的落实,一个个项目的生根,使水土保持治理的多元效应渐渐绽放,让更多的贫瘠土地成为“绿色银行”。

如今站在高高的山梁上,极目远眺,望得见青山,看得到绿水,良田阡陌纵横,微风过后,林涛声声。“绿色”已成气候,生态产业链已成型,从惠及百姓到造福社会的一幅生态图景正徐徐展开。

来源:准格旗融媒体中心记者:赵冬霞

更多新闻

原标题:《准格尔旗:刮骨疗伤治“地癌”》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