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砂根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从晚唐簪花仕女图,探寻其贵妇装扮及社 [复制链接]

1#
北京白癜风治疗费用是多少 http://www.kstejiao.com/m/

两晋,是仕女图的正式成形时期,主要以诗、赋这样的文学作品中为之歌颂的贤能妇人,或是流传于民间各类传说中美貌的仙女为原型,再加之以想象进行创作,东晋顾恺之的著作《洛神赋图》就是从曹植的《洛神赋》中寻找到的创作灵感。

由于早期仕女图中的人物大多远离现实生活,又跟道家的修仙之说有着密切关联,具有浓厚的理想主义色彩,所以魏晋时期的美人大多有着清风瘦骨,气度高古之姿,在描绘时注重通过外在的形象特征来表达内在的精神气质。

到唐朝时,人们的目光从字里行间转移到现实生活当中来,那些精妆打扮后的贵妇成为主要的描绘对象。

点点面面,细细粗粗,皆是精致

在古代的中国画中,社会上层的士大夫和贵妇们的日常生活场景,是众多人物绘画爱好者的素材来源,所创笔作被称为“士女图”。之后,又将描绘身处社会上层妇女生活为题材的画作单独分出,成为新的一个门类,以名“仕女图”。

在大多唐朝中晚期的仕女图中,都能清楚地看到,体态丰腴健壮,脸型圆润饱满的妇人们从纳凉到理妆,再到簪花和游骑,一点一滴,都被细致地描绘在作品当中,以单调而又悠然自得的方式生活在红墙绿瓦之下,其目的就是在展现她们闲暇、安乐生活的同时,勾勒出一个需要用心琢磨才能感受到的复杂的内心世界,极具时代特征。

1、春花最娇贵,妇人饰红妆

唐朝,贵妇们的妆容有着讲究的画法和步骤。在固定好高耸的头型后,就要开始在脸上均匀敷上一层定妆用的淡色铅粉,接着就是在脸颊两侧抹上令人看起来娇艳无比的粉色胭脂,形成苹果肌,这样两步算是形成了整个底妆。

后续的作业,主要是往细致处着手,以从上往下的顺序来进行面部修饰。画黛眉就是一个新的开始,眉的粗细、弯曲、颜色深浅都必须把握到位,因为它能体现出一个人的性格和心情状态。然后分别在额头中央和嘴唇两侧贴上花细和面靥,最后通过在眼角处描以斜红和在嘴唇中心涂以唇脂作为收官之笔。

从整体上来看,追求标新立异的唐朝女子,其妆容用料以大气的红色和紫色为主,有胡妆、啼妆、泪妆、血晕妆等,在努力维持自然之态的同时,彰显出了丰富多彩的华丽之色,是大唐千古盛世和唐人们豪迈奔放的外在表现。如《宫词》中所写:“舞来汗湿罗衣彻,楼上人扶下玉梯。师到院中重洗面,金盆水里拨红泥。”

妆容,是唐仕女与其它朝代仕女们的重要区别之一,也是甄别初唐、盛唐和中晚期画作的主要人物依据。在唐初,妇人们的妆容较为简洁,以表现自信的自然风格为主;盛唐时期,在经济繁荣的条件下,妆容由淡转浓,由清转艳;晚唐时期,虽然国力有所衰弱,但仍旧怀念盛世之景的人们,妆容反而更显雍容华贵。

2、绸缎剪裁忙,纱衣裹皙肤

除了妆容之外,妇人们的别致多样的服饰,也是唐朝风貌的一大亮点。在《簪花仕女图》中,宫女们人所穿的轻透纱衣长裙与富养之下的凝脂肌肤相辅相成,描绘出了在唐朝的兴盛繁华中人们的精神面貌和审美情趣。

得益于相对稳定的社会条件和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不仅促进了纺织技术的进步,服装的扩大生产也拥有了良好的发展空间。无论是从款式来看,还是从浓艳的色彩,花团锦簇、生趣盎然的织绣图案方面进行研究,唐朝服饰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炫目之态。

在频繁的对外交往和各地间的贸易中,蜀锦、夏布、绫、罗等成为当时流行的布料,人们将它们制作成圆领袍、衫裙、巾子、革带等等。

既有周朝对服装图案设计讲求严谨的继承,也有魏晋、汉朝服装的修身飘逸之风,同时还有对西域、吐蕃地区民族特色的兼容,尤其是印度和波斯风格的装束,更是在长安、洛阳这样的都市之中引发了阵阵潮流,深受女性的追捧。

在一些诗篇中,就有妇人们身着胡服而起的“霓裳羽衣舞”场景。在《安禄山事迹》中也有记载:“天宝初,贵游士庶好衣胡服帽,妇人则簪步摇,衣服之制度衿袖窄小。”

山河不再从前样,美梦与酒却依旧

《簪花仕女图》中,共有六位女性,五名颇有闲情逸致的仕女和一位若有所思的持扇侍女,脸上皆施有粉黛,从左自右,依次排开。

每位仕女发顶都插上了绽开着的鲜艳花朵,牡丹花、海棠、荷花等,不相重复,十分显眼。

内着朱砂色及地长裙,外披各样花纹和图案的半透轻纱,只有唯一的侍女手中持有重物,头上也无插花,但仍旧明艳动人,和贵妇们一样,从慵懒的姿态中透露出一种百无聊奈之感。除了人物之外,另有两只活泼小狗,一只微张双翅,迈步往前的白鹤,最左侧,一株正盛开的辛夷花。展现了贵族仕女在闲适环境中游戏花蝶犬鹤之间的日常情景。

1、理想的宏丽与现实的婉约

在唐玄宗继位的最初几年,勤政之下,不但政治相对清明,经济也得以迅速发展,造就了大唐的全盛,誉称“开元盛世”,就连当时游船上的缰绳,都以丝绸制作,学术、文学、史学更是成果丰硕,强盛的国力与发达的文明使得唐人们对生活充满自信。

作为本就提倡健硕体魄的游牧民族后人,丰衣足食之下,以瘦为美逐渐退出时尚圈,丰满的形态成为选美标准。这也是为何画中毫不掩饰地呈现出身材圆润的仕女们养尊处优,无所事事的情景。

“鱼钗强插数行丝,鸾境动抛多少劫”,龙钗、凤钗、花钗,是几种唐朝女性们用于梳挽高髻,固定造型的必备饰品,伴随一旁的则是似花枝在风中摇曳般精美的步摇。在《簪花仕女图》中,仕女们高髻上都插有金色发钗和多层穗状垂饰的步摇。

尽显唐朝人对于装扮的重视,同时也能从发钗和发髻的相对简洁可以看出,中晚唐之后,仕女们的钗头由夸张向朴素转型的趋势。在一定程度上,这也体现出中后唐时期,人们的审美观念开始有所转变,逐步由追求宏丽走向婉约。

2、称王称霸,不如求道成仙

浓厚的宗教色彩,成为了唐朝的又一大特点。当时的宗教势力与影响力达到了历史最高点,主要有道教、佛教以及同伊斯兰教这样的许多外来宗教。其中道教在政治上成为主流,唐玄宗不但亲自注解《道德经》,而且还将道举增设至科举考试之中,将《明经》与儒家经典同列为科举考试的教材。

从《簪花仕女图》中那只踱步而去,神态自若的白鹤就可以看出,寓意着长寿和祥瑞的白鹤,是唐时宫廷中饲养的重要宠物,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这与帝王们的修仙之路是分不开的,在唐玄宗身边就常有道士相伴左右,谈论得道之法,开元时期的分布各地的道观达到了一千六百八十七所,女道士主持的就有五百五十所。

总结

唐朝的繁盛,为唐朝人带来安定、富足的生活,社会上层的仕女们更是养尊处优,在闲散中赏花逗宠,成为日常。

在对外交往中,中原文化与其它少数民族文化以及外来的西域文化相互交融,带有胡风和西域风采的服饰、妆容在唐朝得以大放光彩。

但安史之乱后,吸取之前教训的统治者们,开始提倡以文治国,宴游与奢靡之风成为上下经历战乱后,渴望安宁的一种外在表现。《簪花仕女图》虽以渲染快乐的气氛为主,可是从人物的神态中可以看出,仕女们在尽享富足生活的同时,却因缺乏精神上的慰藉而显得苦闷和空虚,这正与当时整个时代的氛围交相呼应。

参考文献

1、《现代交际》

2、《巢湖学院学报》

3、《收藏》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