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名称
上海城市荒野乡土生态科普示范基地解说标识标牌设计
执行时间
年9月至年3月
项目地点
上海
项目类型
解说标识标牌设计
内容面积
约㎡
设计单位
新生态工作室
项目成员
成国强、林悦、何楚欣
01上海首个以乡土生态为主题的科普教育基地在上海浦江郊野公园的深处,有一片野趣自然:茂密的香樟林树影婆娑,菜蕨、双穗求米草、紫金牛、朱砂根等生长旺盛。池塘中清幽的活水静静流淌,方形环棱螺、圆顶珠蚌在塘底张合呼吸。饰纹姬蛙跳上了草岸,为盛夏鼓噪。翩翩的碧凤蝶倏然间停留在竹叶花椒上。枝头间,一只白头鹎伸长了脖子探头啄下朴树叶腋下的果实……▲城市荒野乡土生态科普示范基地这片不同于城市常见园林绿化的荒野风景,是上海城市荒野工作室经过两年时间的修复,从一片树种单一、外来物种入侵严重、排水不畅的林地改善而来。经过地形调整、水系营造、土地翻耕、乡土生物群落构建等一系列措施后,到年11月,基地内记录到乡土植物种、昆虫种、两栖爬行动物7种、鸟类71种及哺乳动物6种,其多样性和动物的种群密度都远高于周边没有改造的人工林地。经过恢复的基地为野生乡土动植物提供了栖息地,也成为科研人员监测乡土动植物的场地,同时,多样的生境类型、较为完好的乡土生物群落结构等条件使其成为培养人们与本地连接的最适合的场地。城市荒野乡土生态科普示范基地——上海首个以乡土生态为主题的科普教育基地,平方米的野趣自然,为原本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乡土物种找回属于它们的家园,搭建其与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的在地连接。02解说标识标牌设计为乡土生态注解对于专业人士来说,基地的这片荒野有讲不完的故事,但是到访基地的公众也会希望在到达此地的第一时间获得更多有效信息。因此,城市荒野工作室邀请了专注于解说系统规划研究的新生态工作室进行解说标识标牌设计,为城市荒野乡土生态注解。解说标识标牌是目前应用于公园场地最广泛的自导型解说媒介之一,常常被称作“风景的字幕”,它帮助访客建立对所在场域的认识,以便更好地了解场地,提高认知,建立连接。增强乡土形象辨识构树是上海典型的乡土植物,它具有生长迅速、适应性强、易于繁殖等特点,新生态在与城市荒野反复沟通后,敲定以构树为元素进行了基地LOGO的设计,以此增强基地的形象辨识度。▲城市荒野乡土生态科普示范基地LOGO设计▲基于LOGO设计的延伸图形设计指示基地空间布局从沈杜公路旁的小路口向前走,经过一座木桥,便可以看到基地的指示牌。跟随指示牌上的方向指示,继续在听荷中路上前行一段,便到了城市荒野乡土生态科普示范基地。基地分为7个不同的生态功能区:乡土蝶类招引区、乡土灌木展示区、乡土水生生物保育区、乡土常绿树种区、科普活动区、乡土常绿/落叶树种混交区,以及乡土落叶树种区。基地入口处的总体导览牌向访客清晰地呈现了各分区的位置。▲树立在浦江郊野公园路口的指示牌向访客提示基地方向▲基地内的方向指示牌▲入口处的总体导览牌向访客提供分区信息,各个区域有相应区域的解说标识在基地的每个分区内,都有解说标识标牌向访客传递关于这个区域的信息:你所在的是哪个区域?这个区域位于整个基地的什么位置?这个区域有什么特点?▲树立在乡土落叶树种区的分区解说牌,帮助访客了解所在场地的具体环境认识乡土物种基地正中中央的池塘是水生生物保育区,在这里,生长着30种乡土水生、湿生植物:三白草、菖蒲、鸭舌草、矮慈姑……生长在池塘中或沿岸的植物从水中获得营养并生长,影响着池塘的生态系统循环。▲小池塘旁的解说牌用图文并茂的方式向访客介绍眼前的水生植物竹叶花椒是特意准备给碧凤蝶幼虫的食物。碧凤蝶的幼虫只吃上海的竹叶花椒、椿叶花椒等几种芸香科植物,今天我们在上海很少看见碧凤蝶,重要的原因之一便是竹叶花椒这一其赖以生存的食物数量的减少。如果你想在基地遇见碧凤蝶,找竹叶花椒的位置就对了!▲主题解说牌“寄主植物”讲述竹叶花椒和碧凤蝶的故事海州常山是上海的乡土落叶灌木,有的甚至可以长到10米高。解说标识标牌通过插画呈现了海州常山的叶片和花序,即便来到现场时错过了它的花期,也能了解到其生命的变化。▲单体解说牌“海州常山”与植物海州常山了解乡土生境基地中的每一个分区实质上都相当于一种乡土生物群落,遵循着其自然演替过程。考虑到基地项目为生物多样性恢复技术的研究和展示,因此在有限的空间内营造了尽可能多的生境,最大限度提高可容纳物种的上限。常绿树种区原来是一片香樟林,其良好的郁闭性让林下非常阴翳,喜阳植物无法存活。因此在修复过程中,这里种下了菜蕨、双穗求米草、紫金牛、朱砂根等乡土阴生植物。▲位于香樟林中的主题解说牌“林中隐士——上海乡土的阴生植物”当树木自然死亡、落叶自然凋落,结束绿色生命的它们并没有被外运,而是以另一种形式服务于荒野:死亡的树木被锯成一段一段后堆放在林下,自然腐朽。时间长了,真菌对树木进行了分解,这里变成了拟步甲、锹甲等的温床,它们在这里安家、产卵,朽木成为幼虫的食物,同时,幼虫的啃食增加朽木的分解速度。大部分朽木会在三至五年内分解为松软的有机质,然后可以被用作改善土壤。▲香樟林下一堆朽木旁的主题解说牌“化腐为奇的朽木”▲落叶堆旁的主题解说牌“落叶城堡”茂密的香樟林中,开阔的草地中,分布着一个个不大的小低洼。雨水过后,形成小水坑。雨水的冲刷将无机盐、有机质碎屑等汇聚在水坑中,浮游生物在这里迅速繁殖,孑孓、水虿、仰蝽、蝎蝽以及蝌蚪都在小水坑中生长。上海最小的蛙类——饰纹姬蛙的蝌蚪就生活在小水坑中。▲小水坑旁的主题解说牌“水坑中的小世界”特殊的解说标识标牌植物是在自然界中比较容易找到和看到的,还有一些生物,我们常常听到它们的声音,却不一定能与其相遇,或者相遇的距离实在太遥远、时间实在太短暂,都来不及看清它的样子。这时候,突破传统形式的解说牌就显得特别有意思了。在落叶树种区有这样一棵枯木,下部还有天牛啃食留下的蛀洞。你是不是想象过,被天牛啃食的树木里面是什么样子?这棵看上去没什么特别的枯木其实是一块解说牌,打开枯木,可以一睹天牛的啃食成果。同时,解说牌告诉你原来天牛蛀食树木也是森林生态系统维持自身平衡的一种方式。大自然多奇妙啊!▲藏在树桩中的主题解说牌“天牛的功与过”在基地里,盛夏会听到嘹亮的“歌唱”,那可能是蒙古寒蝉在一展歌喉,也可能是黑蚱蝉吊嗓子,还可以是蟪蛄的鸣叫。对于这些昆虫,我们总是只闻其声,不见其影,围绕着这颗杨树下的解说牌,我们便可以对它们有多一些了解,还能清晰地看到它们的模样!▲围绕着大杨树设置的主题解说牌“酷暑中的歌唱家”结合昆虫标本介绍了基地内常见的三种蝉麻雀、珠颈斑鸠、远东山雀、白头鹎、八哥等是基地的常客,有的还安下家来。通过解说标识了解这些乡土鸟儿的叫声,分辨一下刚刚你听到的那声鸣叫属于谁。▲乡土落叶树种区的互动型主题解说牌“听音辨鸟”,可以真的听见不同鸟儿的声音哦03拥抱城市,回归乡土原来,我们今天生活的城市,曾经是这般模样。也许,你我也曾偶遇过从墙角的积尘中生长出来的小小构树苗,看到过花坛角落微探的一枝野生朴树,那正是它们在本土环境中呈现的顽强生命力和适应性。城市化挤占的不仅仅是乡土物种的生存空间,它同样破坏了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与自然的连接。伴随着城市化的迅速推进,必然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关键是我们如何应对与解决。当上海将建设令人向往的创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态之城作为目标,不禁让人遐思,这座常住人口超过千万的国际大都市,将会在生态文明建设上作出怎样先端的探索。而今天看到的乡土生态科普示范基地,似乎给千篇一律的城市带来了一抔新鲜的空气。拥抱城市,回归乡土,凸显在地价值,也许是我们从城市荒野中找到的另一种启示。▲恢复后的基地借助丰富的乡土生物多样性,开展具有本土特色的生态科普教育活动*注:文中影像素材来自吴若宁、程思奇、谢京华、陈凯伦、何楚欣。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