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香呀!”站在工作室外的桂花树下。丹桂飘香的秋分时节如期而至。至此,白日渐短,秋已过半,剩下的时光中秋色会越来越浓。每当这个时间都会想起“吹落*花满地金”的古城,想起“倾心*若丹霞”的院落,想起那段站在结满赤红海棠果树下的秋天,和秋天里的故事。开封位于中原腹地,*河之滨的八朝古都,古称汴州、汴梁、汴京。那年也是这样的一个香气中微带秋凉的早晨,在郑汴一体化的大潮中。受刘青霞故居博物馆的邀请,在百年海棠树下的东厢房内,开启了为期两年的古法斫琴作品展览。古都历经千载有很深厚的文化积淀和文物留存。所以生活在这个北方城市里的人们,对古老的漆器并不陌生,但很多人见到的多是家具上黑色的大漆饰面,对古琴上红色大漆的由来很感兴趣,人群中的一些外国留学生更是兴趣盎然。当他们了解到,这就是我们中国传统的朱砂入漆时,大家恍然大悟,那一刻我们仿佛推开了这扇历史的朱漆大门,走进了每个中国人吉祥幸福的记忆。红色是中国人最喜爱的颜色,从先民们对太阳神和火的虔诚膜拜到遗留在峭壁上的岩画、从儿时贴身的红肚兜到新年点燃的爆竹和高挂的灯笼、从深闺女儿的红头绳到婚嫁新人的十里红妆等等,这铭刻在中国人血脉与灵*里的一抹“中国红”,不断延续和发展出新的生命火焰,成为我们这个民族文化图腾和精神皈依。介乎红色和橙色之间的“中国红”在古代属于正色,俗称“朱红”。后人用“丹青”一词指代绘画,其来源于长久以来人们将天然开采的朱砂矿石磨成粉,这种红色的朱砂细粉调和动植物胶后成为稳定的矿物质颜料,用于绘画中。丹为朱色,所以朱砂矿又称为“丹砂”,青就是指青金石粉了。作为天然矿物颜料,从古代石窟壁画到文房中的印泥,从历代名家的朱字丹墨到丝绸染制,其沉稳厚重的红色可以历经千年不褪。最纯正的朱砂出自中国且极端珍贵,在古时典籍中记载了“丹砂生武陵”,武陵为今天的湖南沅陵,古称辰州,因此朱砂又名“辰砂”。随着岁月的洗礼和古人对其应用的广泛认知,朱砂还有很多雅名,诸如仙朱、真珠、赤丹、日精、神砂、鹿簌、赤帝髓等等。朱砂的应用最早出现是在新石器时代彩陶中,之后伴随着中华文明一路走来。如河姆渡村遗址中发现朱砂漆碗、殷墟出土用朱砂涂了的甲骨文刻字、广西花山岩画中朱砂绘制的生活场面、皇帝御批和文人雅士书画中用到的朱红墨、皇权贵族住宅中的各类朱绘及寻常百姓家用作搽粉的胭脂等等。历史悠久且应用广泛,随着出土文物的不断涌现,朱砂的应用的历史还在不断改写。00年专家们在位于杭州萧山的跨湖桥遗址中发现一根长木条,经过清理和研究后鉴定它是一张弓。但让专家们感到费解的是,弓表面的红色物质是什么呢?通过取样鉴定。结果让大家大吃一惊,红色物质竟然是天然的生漆,因此这件弓也并非是普通弓,而是一件漆弓。随后碳十四的鉴定,确定其年代距今约八千多年。没想到它竟然比河姆渡朱漆木碗还要早一千多年,因此我们课本上所记载的“漆祖”这一头衔,也就落在了跨湖桥这张美丽的漆弓身上了。大漆在空气中氧化后自然的颜色是深栗壳色,加入铁物质后为黑色变得“漆黑”,加入红色的朱砂调合就成为朱漆。在古代社会中朱漆成为上层社会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高档器具,从饮食用的漆碗、漆盘、漆杯到日常用漆盒、漆柜等等,既实用又美观。通过“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描述可知历史上朱漆在官宦建筑中应用的普遍现象。作为天然矿物颜料,从古代石窟壁画到文房中的印泥,从历代名家的朱字丹墨到丝绸染制,其沉稳厚重的红色可以历经千年不褪。今天我们所见到漆器上的这一抹中国红依旧温润又神秘,它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不断产生新的变化,历久而弥新。朱砂的应用除了颜料外自古还有诸多药用及风水讲究。文字中有朱砂的记载最早出现在距今二千五百多年的古代地理著作《山海经》中称为"丹粟"。明代缪希雍总结出了朱砂在医药和风水中的功效“清镇少阴君火之上药,辟除*魅百邪之神物”。药用朱砂功效具有清心镇惊,安神,明目,解*,可用于心悸易惊,失眠多梦等症。天然朱砂属于六晶系矿脉,多与方解石、石英石、水晶石共生,产量小,硬度低,采集难度大,其中状如芙蓉者为上品被称为软红宝石。《神农本草经》在开篇第一位药中将它列为上品药之首,说它能治“身体五脏百病,养精神,安*魄,益气明目,杀精魅邪恶*,久服通神明不老”。其源于在中医和道教中邪气属阴,认为朱砂是经由日月精华的矿脉中采集,吸收天地之正气,被定义为极阳之物,阳能克阴,根据其阳克阴不毁,阴克阳不存的相克规律,所以产生了将朱砂当成是开运、镇煞、祈福纳财的上之极品来辟邪的习俗。这些药用和天然颜料的应用是将天然朱砂矿石纯化后,净制而成的朱砂粉。将天然朱砂矿石碾磨成朱砂粉末,得到纯净细腻的朱砂粉的提取方法还有一种专业的名词,叫“水飞”朱砂。这个古老的矿物提纯工艺一直延续至今,首先将绿豆大小的原矿朱砂碎粒放置研磨的乳钵中,除去杂质及用磁铁吸尽铁屑,先加少量清水研磨成糊状,当细磨到用手捻细腻无声时,再加入十倍量的清水,通过搅拌使其充分混合成赤红色的混悬液,停顿几分钟后,会看到比重较重的粗粉会下沉到水底,比重较轻的细粉会和水混合浮在上面,这时慢慢将上层混悬液到出。下沉的粗粉重复继续研磨,如此反复操作数次直到粉末彻底细化能全部融解到水中,倒出的混悬液静至两日。当上层水变清澈后倒弃清水,留取沉淀下来的极细粉末,晾干,研散后就可制得极细的朱红色朱砂粉,这时以手指撮捻感觉不到任何颗粒物为妙。整个过程中耐心是关键,将颗粒研磨成粉需要很长时间和耐心,为了提高效率,我曾经创新了研磨工具,放弃了老石臼改用现代化的咖啡豆研磨机,听着朱砂颗粒在研磨机内快速飞转发出的声音,想着本是半天的工作让我竟然在几分钟内搞定,真有些得意,但当打开磨豆机盖子的那一刻的情景让我目瞪口呆,看到本应该是鲜艳的朱红竟然变成了成了红褐色。原因是高速研磨后产生的高温导致朱砂颗粒过热变黑,这批珍贵的朱砂颗粒就这样在我手中给报废。这一次的经历让我再次领悟到,我们有幸生活在当今物质丰富的时代,但随着一味的追求效率也会让我们失去了很多,特别是精神层面上的满足和幸福感。所以在有限的时空中尽可能的多多体验,用自己的双手专注和细致的做好一件事,带着觉察在继承中创新在体验中成长是生命中的幸福。朱漆在古琴上的应用从目前存世的作品中可知主要是做为修补之用,历经数百年的古琴,经过岁月的洗礼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断纹,《琴笺》所说:“古琴以断纹为证,不历数百年不断。”琴上有好的断纹,不仅是古代文物的佐证,同样也使古琴更加美观,又使古琴的声音更加松透古雅,音色更妙。但有些断纹开裂翘起,会有碍弹奏,这就有必要进行修复了。在修复的过程中古人用到了珍贵的朱漆,今天我们不得不惊叹历经岁月的洗礼后,这琴面上的温润典雅的红色在质朴深沉的深色底漆上相互映衬格外美丽。通体用朱漆髹琴在当代已经很常见了,但大多是用朱漆通刷在表面形成一层面漆。十几年前我开始尝试性地用了朱砂原矿做灰胎用在面桐底梓的传统复刻琴上。这的确是一个大胆的尝试,因为朱砂原矿质地坚硬,加上青桐木质绵柔中也带有质坚的天性,从理论来说这样斫出来的琴几年甚至十几年内很难发出松透之音。但每次凝视朱砂原矿鲜艳欲滴且内敛厚重的光芒,那种纯净的红不得不令人惊叹,而挑战材料和工艺的极限,在当代斫出纯朱砂原矿琴且有效掌握平衡音质的技艺是斫琴的一份信念。这样同时验证了古琴不是一般的乐器。如同古琴从材料到成琴流传着的这么一句老话“爷爷种树,儿子斫琴,孙子弹琴”。我想这种尝试在古代应该是一个真正的斫琴人最基本的守则。我们今天的“坚守”之所以那么沉重恰恰是反映出了我们内心的浮躁和不安。因为斫琴之美在于供养祖先之神灵或留存于有缘的所爱之人,琴传千年,千年后的古琴之美是斫琴者生前的人品。时光飞逝,离开古都已过数年,霞光再次在秋意悠悠的记忆中荡漾开,记得第一次参观完故居时就被这位“南有秋瑾北有青霞”的巾帼英雄的事迹所感动,同时感觉这个中原地区保存最好的四合院内,满是黑色古朴的家具有些沉闷了,当时就有一个想法,用丹漆髹一件朱红漆的家具摆在堂屋内,我想当年的这处宅院内一定少不了她陪嫁的红装,但很遗憾一直没找到合适的家具。直到有一次陪朋友看完菊展,从古吹台回到故居展厅,问及今日菊展上感受至深时,朋友不假思索的指着身边的菊花,我才发觉这时院内摆放着的几盆红艳如霞的朱菊,生长在这历经千年战火而生生不熄的古都,绽放于这个走过百年沧桑的而安如嵩岳的故居。初见是不期而遇的美,沉寂如金。顷刻又恍若是在落日的余晖中一朵朵飘向空中,轻舞飞扬,升腾起生命美丽的香味,不可思,不可语。《山海经》中有说:“凤凰,见则天下安宁”。千百年来这满城的朱菊淹没了历史的尘埃,一次又一次得被抹上鲜艳的色彩,就像是凤凰一样护佑着这个古城。这满院满城的朱菊,不正是她和那个时代永不褪色的十里红妆……天高气爽,古都秋来,一朵菊花开了,满城的菊花也开了。秋日午后连做梦都很踏实,坐在满是雨雾的窗前,故居古琴展上的画面多年以后仍然是一幅悠远的水墨,在记忆的长卷中历历如绘。那个初春雨天的早晨、那个夏日刺眼的*昏,那些海棠红遍的秋天里,在树下弹琴的孩子们,那个少小离家半个世纪,又在寒冷冬日里踏雪而归的老人、还有那个站在丹霞如霜的古琴旁凝视了许久不舍离开,像极了青霞,却怎么也听不懂中文的留学女生。万物有灵,人若浮云,心念想通。抬头仰望这被汉赋宋词诵读过的天空,“桂魄秋分丹菊微”的光影过后将是鸿雁南飞寒露归的日子。让自己在惯性忙碌的生活中停息片刻,依旧难忘起那棵“寂立幽芳入红尘,恍若前世犹记”的菊花,它还有一个好美的名字,叫“朱砂红霜菊花”。斫琴记目录春之木立春:形制雨水:寻木惊蛰:开木春分:槽腹清明:合板谷雨:木胎夏之火立夏:调音小满:生漆芒种:宝石夏至:苎麻小暑:整形大暑:粗灰秋之金立秋:八宝灰处暑:中灰白露:附件秋分:朱砂寒露:贴金霜降:面金冬之水立冬:髹漆小雪:水光大雪:五彩冬至:传承小寒:丝弦大寒:木守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