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砂根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文字课堂一起写写甲骨文二十六 [复制链接]

1#

*图片文字仅供欣赏学习,不得用于任何商业用途*

莫让一天空虚度,开始写甲骨文——

首先感谢大家来到这个平台,希望这里成为大家的家。和其他书体相比,甲骨文离我们太远了,我们都不可能熟悉,近距离地看,它的笔画并不复杂,我们一点一点学习进步,一步一步就向成功进发。

接着来,今天说的是丹(拼音:dān),是汉语通用规范一级汉字,是常用字。

聊点闲天,名著之所以能成为名著,就是因为能从无数的角度被阐释和解读。吴老夫子的一部《西游记》,有人看到明心见性,有人看到团队建设,甚至有人看到炼丹术······

西游记里,对于齐天大圣被太上老君抓去丢进炼丹炉里炼了七七四十九天,没被炼成仙丹反倒练出了一双火眼金睛,直接影响了我们对世界的认知,我们知道了丹字。

丹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及商代金文,指事字,其古字形像采丹井或盘子一类容器,中间一点像丹药在其中。

己卯卜,王。才(在)丹。

《甲骨文合集》片

……鼎(貞):妣丹弗害王。一二……

……鼎(貞):匕(妣)丹害王。一二告二……

《甲骨文合集》片

丹的本义指朱砂,古时常用朱砂作绘画颜料,也可入药。朱砂是红色的,故引申为朱红色。因道家炼药多用朱砂,所以引申出道家炼制出的药物一义。

学者认为“丹”字甲骨文外部为矿井形,字形中间的点画,表示朱砂。也有学者指出“丹”字甲骨文外部与“井”字有区别,不像井形。古人往往用竹筒盛放物品,“丹”字外形正像竹筒的剖面形,两边像竹筒壁,中间的“=”形代表竹节,合起来就是一个竹筒形。

但无论怎样解读,我们都可以知道,从“丹”字的结构看,古人很早就认识了丹砂,并把它采回来盛在容器中备用。

大家还是一起分析甲骨文字形:

“丹”形似采丹井(或竹筒),中间横画为朱砂。书写过程中注意直画的变化、统一,左竖低长而右竖高短,整体需协调统一。左竖中下部为甲骨剥蚀而缺失,临习中应补实。

同样一件事,因为不同的态度,不同的方式,就会有不同的结果。对于书法,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人生的方式。每一次的努力,我们都会有收获,每一次的气馁,都让我们的忍耐更有目标。

我们的人生有很多的无耐,星爷有句台词:如果上天能够给我一个再来一次的机会,我会对那个女孩子说三个字,我爱你。如果非要在这份爱上加一个期限,我希望是……一万年。

莫言一万年,只争朝夕,每天我们都会有新的收获的。

这是原字形,整体呈现左倾,上边我选了两片甲骨拓片,丹字两竖有宽有窄,上下横有长有短,甲骨的魅力正在于此。

反相之后,我惊叹,终于弄出一张我都不了解的感觉的图片,大概是让火烧的吧……

细节决定成败,同样是个竖,一波三折,亦曲亦直,好玩,耍起来也好玩

说说丹字的含义:

赤色的矿石,可以制成颜料。《书经·禹贡》:「杶干栝柏,砺砥砮丹。」

精炼配制的药剂。如:仙丹、灵丹妙药。

姓。如汉代有丹玉。

红色的。如:丹枫、丹唇、丹砂。

赤诚的。如:丹心、丹忱。

接着聊,继续介绍甲骨知识》》》

今天继续说说甲骨刻写的事,甲骨烧灼完之后,卜象就出现了,需要用文字把卜象刻写在甲骨上。

我们必须用一种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方法去探求我们祖先为我们留下的痕迹,任何猜测都要通过这种方式来解读。对甲骨文契刻美籍学者艾兰做了显微镜观察与科学分析,结果显示:

甲骨文字的刻划痕迹在其边缘的角度、深度、其边和底的曲度、其末端刀抑下或扬起地方的形态等方面均有变化,但作为规律,它们总是圆形而不是尖形的,也就是说刀口的横截面是“U形”而不是“V形”。由此她认为,这些甲骨文字的契刻工具可能是玉刀而不是青铜刀。

根据学者赵铨的研究显示,刻写甲骨文时候至少需要四种刻刀:平刃、斜刃、三棱刃和锥形小刻刀。这似乎与出土文物不谋而合。妇好墓出土玉刻刀23件,刀口也分为平刃、斜刃、三棱刃和锥形等等。

刻写卜辞的时候:右手执刀,刀柄后倾,刀身右偏,以左侧刃尖从后向前推刻,同时左手食、中指也可帮助推刀。

比如分析「御史」两个字的线条,推测出由平刃和斜刃两种刀具刻写出来:

根据我们选定的甲骨来分析,当时所用的刀具,至少有平刃、斜刃、三棱刃和锥形小刻刀几种。从上边两字所用的刀具,可以推测为刻写中使用了平刃和斜刃两种。

这种起笔、收笔都露锋的,应该是斜刃刻出来的:

这种大概是三角刃刀刻出来的:

这种笔画比较圆润的,应该是锥刀刻出来的:

这种很小甲骨文,是由很细的一种像针尖一样的刀具刻出来:

因此,殷商时代造出锋利的刻字青铜刻刀完全不在话下,主要刻写工具应该是青铜刀。

玉石刀也能够胜任,但玉石比较珍贵,且比较容易磨损,玉石刀可能更多应该像一种艺术品,象征社会地位。

殷墟的玉石刀出土非常多,形态各异,造型非常精美,刀具大多数有一个孔,以便于穿上绳子随身携带,可能作为象征社会地位的配饰。

好了,洗洗睡了,到这吧,明天见……

参考书目(包括且不限于):

甲骨文合集(中华书局)

甲骨文字诂林(吉林大学)

甲骨文字集释(中央研究院)

殷墟甲骨刻辞类纂(吉林大学)

新甲骨文编(福建人民出版社)

甲骨文字编(中华书局)

新甲骨文编(福建人民出版社)

古文字构形学(福建人民出版社)

殷商甲骨文研究(科学出版社)

中国古文字学通论(北京大学出版社)

古文字学(上海古籍出版社)

甲骨文书法入门(河南美术出版社)

甲骨文书法探微(北京大学出版社)

汉字文化传播使者更多精彩内容

一起写写甲骨文(二十五)

一起写写甲骨文(二十四)

一起写写甲骨文(二十三)

一起写写甲骨文(二十二)

一起写写甲骨文(二十一)

一起写写甲骨文(二十)

一起写写甲骨文(十九)

一起写写甲骨文(十八)

一起写写甲骨文(十七)

一起写写甲骨文(十六)

一起写写甲骨文(十五)

一起写写甲骨文(十四)

一起写写甲骨文(十三)

一起写写甲骨文(十二)

一起写写甲骨文(十一)

一起写写甲骨文(十)

一起写写甲骨文(九)

一起写写甲骨文(八)

一起写写甲骨文(七)

一起写写甲骨文(六)

一起写写甲骨文(五)

一起写写甲骨文(四)

一起写写甲骨文(三)

一起写写甲骨文(二)

一起写写甲骨文(一)

了解《汉字文化传播使者》的精彩内容

把您喜欢的文章推荐给朋友们,只需要两步。

.点击下面的“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