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砂根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冷知识条漫上学啦古代学生入学指南 [复制链接]

1#

马上又到九月份了,一大批小“神兽”面临转场,即将彻底告别幼儿园,进入学校成为小学生。在古代,学生都是怎么入学的呢?今天咱们继续聊聊古代学生上学那些事。

校服

先来说说所校服,古代对仪容很重视。学生的校服则主要是为了“正衣冠”,表示对老师的尊敬、对知识的尊敬。

《诗经》中有诗句“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描写的是周朝学子的服装,因此“青衿”代指周朝国子生,此后也成为北齐、隋唐两宋学子的制服。据说不同朝代皇帝还会根据自己的审美设计本朝的校服。

明代穿戴出现分等级,为了便于管理,国子监的学生规定要穿统一的制服,那时的校服叫襕衫,也写作蓝衫或褴衫。襕衫的样式由明太祖朱元璋亲自选定,中间为玉色,取“比德如玉”的美意。

书包

校服穿好了,就要开始收拾书包了。现代的书包风格多样,功能强大。

相比之下,古代的“书包”就简陋得多。

最常见的就是“包袱”,把书裹起来,往肩上一扛就能上学了。

如果装笔墨纸砚,就升级为了“褡裢”,分开存放学习用具。

书如果再多,或者上京赶考,就要用到专门用来装书的“箧笥”,就是书箱,用来装更多贵重的书。两层或三层规格不等,内部空间分配合理,纵横排列疏密有致。笔、墨、纸、砚等书写用具和书籍分别放在不同空间里,古装电视剧里常常就能见到。

书箱是知识和身份的象征,每个读书人都将它视若珍宝,是读书人的必备神器。

当然,要是家里有钱,雇个书童,就更好了。

开学仪式

在中国,教育从古至今都非常受重视,“入学礼”是古人的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开学仪式通常包括正衣冠、行拜师礼、净手净心、朱砂开智。

古代开学仪式的第一步,叫“正衣冠”。学童们一一站立,由先生依次为学童们整理好衣冠。先正衣冠,再做学问,只有衣冠整洁才能静心做好学问。这是古人们的共识。

整理好衣冠,在先生带领下,进入学堂。

入学堂之后,便是拜师礼。学童们在先生带领下,先拜孔子先师。拜完孔子,再拜先生。古时候,拜先生可不能空手去。开学那日,家中父母定会早早为你准备好六礼束修。到了拜先生那会,你只需要把准备好的拜师礼拿出来就好。之后,便是学童间互相鞠躬,表示互爱互帮。

行过拜师礼之后,学童们需要根据先生的要求,将手放入水盆中,正反各洗手一次,然后擦干。洗手的寓意是净手净心,希望能在日后的学习中去除心中的杂念,认真学习,发愤图强。

最后一个步骤,是朱砂启智。先生手持蘸着朱砂的毛笔,在学童眉心处点上红点,为学童们朱砂开智。朱砂点痣,取的是古语中“智”的意思,意为开启智慧,目明心亮,也希望学童们日后的学习能一点就通。

整个过程,古人称之为“入泮仪式”。每个步骤,都暗含尊师重道的章法,也饱含了师长对于学子的殷切期盼。

在古代十年寒窗苦读,一朝金榜题名”,古代上学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没有电脑,没有ipad,甚至没有方便携带的钢笔水笔,笔墨纸砚都得自己背着。为了拜师求学往往要“负笈甚重”,跋山涉水,披星戴月。相比之下我们现代还是很幸福的,希望所有新同学,在新的学期,每天都开开心心的,都能收获满满的知识!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