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在古代,五月俗称“恶月”、“*月”,五日又称“恶日”、“*日”。五月初五为恶月恶日,这是人们最忌讳的。所以,旧时过端午节以保健、避疫为主要原则,形成了插蒲草、艾叶,喝雄*酒,拴五色丝线等驱邪避疫的特殊习俗。民俗形成于生活实际需要,是传统社会对一些躲避瘟疫手段的总结,最后才演变成为在固定日期行使一些具有仪式感的行为。端午节就是中国传统社会拥有深刻公共意识和广泛民间基础的卫生防疫节。从端午节的一些习俗和食俗来看,端午节蕴藏着丰富的医药卫生和养生保健内容,堪称为中国最早的“卫生防疫保健节”。
端午假日即至,在肺炎疫情的当下势必更为特殊,随着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人们防疫意识也切忌放松。
民间端午卫生防疫习俗
一、端午节的起源,更多因素就是为了禳*避疫
端午节不仅在汉族文化中是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也在许多少数民族甚而一些周边国家中流行。从年起,端午节已作为法定节假日放假一天,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古人对端午节的重视,从皇家礼俗中也可窥见一二。据《文昌杂录》记载:“唐时五日,有百索粽,又有九子粽。”其中,“百索粽”是皇帝赐给大臣的食品;明代皇家在端午节需饮朱砂、雄*、菖蒲酒。皇帝以粽子、美酒等宴请百官,同时还举行武臣射柳、游内湖、观龙船,燃爆竹等活动;清朝时期,从五月初一至初五,帝后嫔妃等用膳时,桌上都会摆放着粽子。同时,粽子也是当时的供品之一,用来祭拜祖先,祈福保佑。
清郎世宁《午瑞图》
在两千多年前的先秦时代,普遍认为农历五月是个*月,五月初五是个恶日。过端午节,中医认为是趋*避恶的需要。《吕氏春秋·仲夏记》规定人们在五月要禁欲、斋戒。五月五日又是恶日。《史记·孟尝君列传》记载:孟尝君田文在五月五日出生,他的父亲田婴打算把他丢弃,因为田婴相信五月五日生的人“将不利其父母”的迷信传说(孟尝君也早于屈原),司马贞索隐引《风俗通》亦有“俗说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之说;东晋大将王镇恶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给他取名为“镇恶”;宋徽宗赵佶五月初五生,从小寄养在宫外。可见,古代以五月初五为恶日,是普遍现象。
端午:农历五月初五
二、端午节习俗文化,注重祛病防疫
端午节千年相传,其最原始的含意是祈神求福、避邪保健,故被称为“卫生防疫日”。苏轼在其《六幺令·天中节》写出了端午节防疫驱*的民俗文化:“虎符缠臂,佳节又端午。门前艾蒲青翠,天淡纸鸢舞。粽叶香飘十里,对酒携樽俎。龙舟争渡,助威呐喊,凭吊祭江诵君赋。”
端午节正值炎炎仲夏,气温升高,百虫活跃,蚊蝇大量滋生,更容易传播疾病。古人于是习惯在五月初五这一天打扫庭院,挂艾悬蒲,佩戴香囊,饮雄*酒,上山采药,杀菌防病……这些习俗都反映了古人对疾病的超强预防意识。
端午节卫生习俗
据史料记载,端午节后天气进入仲夏,蚊蝇活动频繁,而疾病也开始多发,古代人们从端午开始,准备了盛大的祭祀活动,来祈求祖先神灵的保佑;还准备了香囊、五色线、雄*酒等,保护自己避免蚊虫和疫病;“五月五日,采繁蒌、葛叶、鹿活草、槲叶、芍药、地*叶、苍耳叶、青蒿叶和石灰捣为团,如鸡卵,暴干,抹以疔疮,大神验。”(见《岁功典-端午部杂录》)
三、端午节与卫生防疫有关的若干习俗
在去除端午节蕴涵的纪念屈原、伍子胥、曹娥等名人的说法后,可以看到各地的端午习俗几乎都有着防止疫病的作用,这也是端午节成为各民族共同节日的一个重要原因。
(一)避五*习俗
五*是指蜈蚣、*蛇、蝎子、壁虎和蟾蜍,这五种有*动物合称五*。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影响,各地过端午节的习俗也不尽相同,古代中国北方一些地方民俗认为每年夏历五月端午日午时,五*开始孽生,于是便有了避五*的习俗。
端午节驱五*五*指蜈蚣、*蛇、蝎子、壁虎和蟾蜍
(二)佩戴祛病香囊
香囊,是古人的随身之物。无论达官贵人、文人墨客,还是市井百姓、总角小儿。无论春夏秋冬,都会常年佩戴香囊。我们都知道香囊能够治病防病,可就这么个布口袋,就有这么大的作用?这里面究竟藏着怎样的秘密呢?
香囊
传统中医把吃药叫做服药,重点在于“服其药气”,民间也有“戴个香囊袋,不怕五虫害”之说。佩戴香囊,就是通过闻香囊来“服药气”,这就是佩戴香囊能够治病防病的秘密所在。无论白天、夜晚,香囊在身边,其药气散发,通过呼吸,身体自然能够吸收到药气。由此可见,香囊不是端午的“专利”,而是应该一年四季、随时随地不离身的贴身之物。也正是由于香囊二十四小时贴身陪伴的属性,它自古就受到广大青年男女的喜爱,是传情达意最好的信物。
(宋)王观《临江仙》
香囊,不仅是女人的优雅随身之物,也是包括男人都需要的治病防病的日常物品。对于老人和孩子,抵抗力弱,更需要随身佩戴香囊,预防感冒、疠气。尤其夏天,为确保老人、孩子的安康,古人会在夏季疫疠之气(传染性病邪)开始之前,就会戴上中药制成的香囊。
现代中医药理也认为,香囊中的芳香类药物通过肌肤、穴位、经络等途径“渗入”人体,也就是说,除了通过“闻”来服气,人全身的毛孔都能够吸收药气,也就是“透皮吸收”的途径。佩戴香囊从而能够起到开泄腠理、活血化瘀、宣畅肺卫、平衡阴阳的作用。日常将香囊戴在身上,挂在随身的包上,或休息时置于枕边,药气就可以透达体内,利益身心。
(三)挂艾悬蒲
民谚有“清明插柳,端午插艾”之说。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挂艾叶菖蒲是中国民间节日习俗,在端午节以艾叶悬于堂中,剪艾力虎形或剪彩为小虎,贴以艾叶,妇人争相戴之,以僻邪驱瘴。用菖蒲作剑,插于门榻,有驱魔法*之神效。在端午节,家家都以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徐扬《悬艾人》
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荆楚岁时记》说:“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气。”端午节插艾,是为了不让邪*进入庭院房间。艾草是多年生草本或略成半灌木状植物,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也能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
挂艾悬蒲
清人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说:“端午日用菖蒲、艾子插于门旁,以禳不祥,亦古者艾虎、蒲剑之遗意。”菖蒲为多年水生草本植物,被称为五瑞之首,生长于浅水滩上,其叶如剑,有香气,插在门口犹如悬挂一把驱除不祥的宝剑,可以斩千邪百*。此草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可防疫驱邪的灵草,有芳香开窍、祛痰散风之功。菖蒲夏季开花,花序密生而形小,呈*绿色。所以每到端午节前后,人们便提篮去郊外水边采新蒲,然后回家酿酒。《清嘉录》说:“截蒲为剑,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头,悬于床户,皆以却*。”民间有“门悬蒲剑斩千邪”之谚语。
端午节在门前挂艾草
(四)饮雄*酒
端午节喝雄*酒自古就有,传说喝了雄*酒可以杀菌驱虫、解五*,而在经典影视作品《新白娘子传奇》中,就有喝雄*酒解五*,避百邪的说法。而白素贞也是在端午节当天喝了雄*酒后才现出了蛇形,由于《新白娘子传奇》的广泛流传,但一定程度上也使大家更加相信了雄*酒的“魔力”,但喝雄*酒真的能避五*吗?
雄*酒
使用雄*泡出的酒会有一种特殊的气味,利用这种气味确实可以驱赶蛇虫鼠蚁等*物。大人们会喝雄*酒,小孩子不能喝酒就把雄*酒涂抹在身上,以此来避“五*”。
端午节驱*饮雄*酒
端午饮雄*酒的习俗,从前在长江流域地区极为盛行。古语曾说“饮了雄*酒,病魔都远走”。雄*是一种矿物质,俗称“鸡冠石”,学名叫四硫化四砷,确实是也是一味中药,也可以作为杀虫剂。但加热到一定温度后,可以被氧化为剧*成分三氧化二砷,也就是常说的砒霜。其主要成分是硫化砷,并含有汞,有*。一般饮用的雄*酒,只是在白酒或自酿的*酒里加入微量雄*而成,无纯饮的。雄*酒有杀菌驱虫解五*的功效,中医还用来治皮肤病。在没有碘酒之类消*剂的古代,用雄*泡酒,可以祛*解痒。未到喝酒年龄的小孩子,大人则给他们的额头、耳鼻、手足心等处涂抹上雄*酒,意在消*防病,虫豸不叮。古诗云:“唯有儿时不可忘,持艾簪蒲额头王。”意思是说端午节这天,孩子们拿了艾叶,戴上菖蒲,额头上用雄*酒写了“王”字,以辟邪防疫。把雄*酒洒在墙角、床底等处,可以驱虫,清洁环境。但现代科学研究表明,雄*酒外用尚可,饮则有害,必须慎用。
(五)端午遍地皆药草
采药是最古老的端午节俗之一。《夏小正》载:“此日蓄药,以蠲除*气。”《岁时广记》卷二十二“采杂药”引《荆楚岁时记》佚文:“五月五日,竞采杂药,可治百病。”后魏《齐民要术·杂记》中,有五月捉蛤蟆的记载,亦是制药用。
后来有不少地区均有端午捉蛤蟆之俗,如江苏于端午日收蛤蟆,刺取其沫,制作中药蟾酥;杭州人还给小孩子吃蛤蟆,说是可以消火清凉、夏无疮疖。还有在五日于蛤蟆口中塞墨锭,悬挂起来晾干,即成蛤蟆锭,涂于脓疮上可使消散。
清代徐扬:采药草
清代画家徐扬,字云亭,苏州吴县人,擅长人物、山水、界画,花鸟草虫亦生动有致。他绘有《端阳故事图》,其中有一幅《采药草》,画面背景是崇山峻岭,树木苍翠,为初夏景色。一位老者头戴斗笠,挑一个竹篮,里面装满了草药,两个童子正在采摘草药。全图构思巧妙,疏密有致,笔墨简洁清新,人物形象鲜活,呼之欲出。图的左下角款识“采药草”,题有“五日午时蓄採众药治病,最效验”字样。
为什么端午节采的药药效最强呢?古人认为,端午阳气旺盛,天地纯阳,正气汇聚,万物至此皆盛,阴邪之气避而走之,中草药最为纯正。此时,一些中草药茎叶成熟,药性强,恰好入药,所以端午也是采药的最佳时节。民谚说:“端午节前都是草,到了端午便成药。”
(六)沐兰汤,洗百草浴
端午日洗浴兰汤是《大戴礼》记载的古俗。但此处所谓兰不是兰花,而是菊科的佩兰,有香气,可煎水沐浴。《九歌·云中君》亦有“浴兰汤会沭芳”之句。后来一般是煎蒲、艾等香草洗澡。在广东,则用艾、蒲、凤仙、白玉兰等花草;在湖南、广西等地,则用柏叶、大风根、艾、蒲、桃叶等煮成药水洗浴。
沐兰汤
洗百草浴“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蓄兰沐浴”是我国最早文献《荆楚岁时记》中对端午节习俗的载录,故古代最原始的端午节又被称为“浴兰节”。
佩兰有香气,可煎水沐浴。广东通常用艾、蒲、凤仙、白玉兰等。在湖南、广西等地则用柏叶、大风根、艾、蒲、桃叶等煮成药水洗浴,不论男女老幼,全家都洗。这个风俗至今仍保留着,据说可治疗皮肤病、去邪气。
(七)悬钟馗像
钟馗捉*是端午节习俗,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
钟馗降福驱*
钟馗是唐代一位儒生,因貌丑被皇帝除名,钟馗一怒之下力碰殿堂阶梯而死。后钟馗被附会成专门捉*的*王,并且成为人们在岁末时张挂的门神。由于五月瘟疫易于流行,死者众多,人们想起专门捉*的钟馗,于是在端午节悬挂钟馗像流传下来。
钟馗神威图
开元间,明皇自骊山讲武回宫,疟疾大发,梦见二*,一大一小,小*穿大红无裆裤,偷杨贵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绕殿而跑。大*则穿蓝袍戴帽,捉住小*,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问,大*奏曰:臣姓钟馗,即武举不第,愿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后,疟疾痊愈,于是令画工吴道子,照梦中所见画成钟馗捉*之画像,通令天下于端午时,一律张贴,以驱邪魔。
总之,传统端午卫生习俗还有很多,上述内容也并不足以涵括全部。许多习俗看似迷信,但其又是有益于身体健康的卫生活动。端午节确实可算作中国传统祛病防疫节,是民众与疾病、*虫做斗争的节日。即便以今天的眼光去看,许多端午卫生习俗仍然适应于当下时代,应继续弘扬和传承。当然,古代的防疫手段大多从实践出发,古人对付传染病大都是经验的积累,而非理论上的思考与突破。时值当下新冠病*疫情肆虐之际,全世界都出现了疫病大流行。回望端午节民间防疫习俗,不无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