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阳气至盛的端午快要到了。
古人认为,端午这日,暑气上升,蝎子、蛇、壁虎、蜈蚣、蟾蜍五*齐出,邪气丛生。许多人都会食欲下降、湿气加重、情绪烦躁……
今天,海医院中医科崔明珠医生为大家奉上端午节养生宝典,让您好好放“粽”!
端午保健美食
1.食棕子
粽子的主料是糯米。糯米有健脾暖胃、益气收涩的作用,对脾虚胃寒、尿频、自汗有较好的食疗效果。芒种过后,天气日益炎热,身体表面血流增加,肠胃功能逐渐下降,人容易苦夏消瘦,糯米富含B族维生素,对脾胃虚寒、食欲不佳、腹胀腹泻有一定缓解作用。
粽叶的药用价值。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称粽叶具有“清热止血、解*消肿”等功效。包粽子的叶子,北方大多用芦苇叶,南方多用竹叶或荷叶,这些叶子都有很好的药用功能。如:苇叶可以清热生津、除烦止渴;竹叶可以清热除烦、利尿排*;荷叶能清热利湿、和胃宁神。作为食品包装,属于“天然绿色食品”。另外粽叶不仅带来清香,还能提供多酚类物质和钾元素,蒸制时渗入米内,有利于提高人体的抗热机能。
甜咸粽子大战。关于粽子的甜*和咸*之争,乃是地域或者个人口味的差异,不必太纠结。北方粽子夹红枣、蜜枣、豆沙作为陷料,俗称“甜粽”,南方粽子夹肉、蛋*等,俗称“咸粽”。对于糖尿病病人而言,红豆粽和甜粽子不适合多吃。有胆结石、胆囊炎和胰腺炎的病人,不要吃肉粽、蛋*粽等高热量、高脂肪的粽子。
再好的食物,也不能贪吃。医圣张仲景非常重视“轻食”养生,他认为很多疾病都是因为贪吃吃出来的:“贪食,食多不消以致痰湿内生,气血瘀阻或营卫气血化源不足,疾病从而生焉。”所以粽子再好,也要适量哟。
老人和儿童也不宜多食,吃时要细嚼慢咽,便于消化。糖尿病患者、高血脂、心血管病类人群,要尽量少吃或者不吃粽子。另外,睡前两小时最好别吃粽子,不要与含水分很多的寒性瓜果类一起食用,比如西瓜,以免造成腹泻或腹痛。
2.吃糖蒜
端午之前,是鲜蒜的天下,那时候的蒜鲜嫩又便宜,想必许多人家都有囤一些。制作糖蒜也是必做的;在端午节吃糖蒜,也同样有杀菌败*的意义。
3.食鸭蛋
俗话说“要吃咸蛋粽,才把寒意送”。
端午节预示着炎热的夏天即将来临,动植物生命活动进入鼎盛阶段。
古时,五月被视为“*月”、“恶月”,瘟疮蔓延,五月初五更是九*之首。而蛋形如心,吃了蛋就能使心气精神不受亏损。
4.雄*酒
相信好多朋友知道雄*酒还是在《新白娘子传奇》里,反正我是从那时候起,就记住了端午喝雄*酒一说。
雄*酒,是用雄*磨成粉泡制的白酒或者*酒,雄*是一种中药材,可做解*药剂、驱虫剂。所以说雄*是有一定*性的,所以只可少许饮用,至于小朋友,可将雄*酒擦于额头、手足心,还可撒一些雄*酒在角落里,以助驱五*。
端午保健民俗
1.佩香囊:“戴个香草袋,不怕五虫害”,端午时节,蚊虫滋生,中药香囊具有驱除蚊虫、避邪除秽、调摄养生的功用。
2.悬艾叶:“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因为端午时节,湿气加重,很多中老年朋友的颈痛、肩痛、腰痛、腿痛又开始犯了,这个时候,艾草就不止是应节那么简单了。艾草为纯阳之物,全草入药,有温经、去湿、散寒、止血、消炎、平喘、止咳、安胎、抗过敏等作用。艾叶晒干捣碎得“艾绒”,制成艾条供艾灸用。
3.点朱砂
在端午节给孩子额头上点上朱砂,寓意孩子们身体健康、平平安安;在孩子额头画”王“字,其寓意着为孩子驱除灾害、瘟疫,象征着喜庆、吉祥。
4.拴五色丝线
应劭《风俗通》记载:“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名长命缕,一名续命缕,一命辟兵缯,一名五色缕,一名朱索,辟兵及*,命人不病瘟”。
据说,戴五色线的儿童可以避开蛇蝎类*虫的伤害;扔到河里,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疾病冲走,儿童由此可以保安康。还有一说,在端午节后的第一个雨天,把五彩线剪下来扔在雨中,会给你带来一年的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