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系病证在中医内科学中的分值还是很高的,今天就一起来看一下在中医事业单位中关于心系病证的常考的20条考点。
1.心悸的概念:心悸,是指病人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种病证,临床一般多呈发作性,每因情志波动或劳累过度而发作,且常伴胸闷、气短、失眠、健忘、眩晕、耳鸣等症。
2.心悸的病因病机:心悸的发生多因体质虚弱、饮食劳倦、七情所伤、感受外邪及药食不当等,以致气血阴阳亏损,心神失养,心主不安,或痰、饮、火、瘀阻滞心脉,扰乱心神。
3.惊悸与怔忡的鉴别:惊悸发病,多与情绪因素有关,可由骤遇惊恐,忧思恼怒,悲哀过极或过度紧张而诱发,多为阵发性,病来虽速,病情较轻,实证居多,可自行缓解,不发时如常人。怔忡多由久病体虚,心脏受损所致,无精神等因素亦可发生,常持续心悸,心中惕惕,不能自控,活动后加重,多属虚证,或虚中夹实。
4.心悸与奔豚的鉴别:奔豚发作之时,亦觉心胸躁动不安,乃冲气上逆,发自少腹。《难经·五十六难》云:“发于小腹,上至心下,若豚状,或上或下无时”,称之为肾积。
5.心虚胆怯证的临床表现:心悸不宁,善惊易恐,坐卧不安,不寐多梦而易惊醒,恶闻声响,食少纳呆;苔薄白,脉细数或细弦。
6.心虚胆怯证的治法:镇惊定志,养心安神。
7.心虚胆怯证的代表方:安神定志丸。
8.心血不足证的临床表现:心悸气短,头晕目眩,失眠健忘,面色无华,倦怠乏力,纳呆食少;舌淡红,脉细弱。
9.心血不足证的治法:补血养心,益气安神。
10.心血不足证的代表方:归脾汤。
11.阴虚火旺证的临床表现:心悸易惊,心烦失眠,五心烦热,口干,盗汗,思虑劳心则症状加重,伴耳鸣腰酸,头晕目眩,急躁易怒;舌红少津,苔少或无,脉象细数。
12.阴虚火旺证的治法:滋阴清火,养心安神。
13.阴虚火旺证的代表方:天王补心丹合朱砂安神丸。
14.心阳不振的临床表现:心悸不安,胸闷气短,动则尤甚,面色苍白,形寒肢冷;舌淡苔白,脉象虚弱或沉细无力。
15.心阳不振证的治法:温补心阳,安神定悸。
16.心阳不振证的代表方: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合参附汤。
17.水饮凌心证的临床表现:心悸眩晕,胸闷痞满,渴不欲饮,小便短少,或下肢浮肿,形寒肢冷,伴恶心,欲吐,流涎;舌淡胖,苔白滑,脉象弦滑或沉细而滑。
18.水饮凌心证的治法:振奋心阳,化气行水,宁心安神。
19.水饮凌心证的代表方:苓桂术甘汤。
20.瘀阻心脉证的临床表现:心悸不安,胸闷不舒,心痛作,痛如针刺,唇甲青紫;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或结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