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曹菲戴竺芯实习生魏狄辰
近日,中国丝绸博物馆纺织品文物保护专家周旸带领团队再次来到三星堆,他们扩大丝绸检索取样量,又在2、4、6号祭祀坑中发现大量丝织品残留物,再次证明多年前古蜀地区已有丝绸存在。周旸认为,三星堆中的丝绸是一种沟通天地人神“祭服”,体现的是一种形而上的精神功能。
引入同位素分析法
三个祭祀坑中发现大量丝的痕迹
“找丝有两个层面,一个是肉眼可见的经纬线交织的痕迹,还有一个是已经腐烂成分子层面上的丝蛋白信号。”在这次的检索工作中,周旸团队不仅沿用了形貌和免疫学分析,还引入了同位素分析的新方法,让证据更加确凿,更具信服力。
“这次的新发现,是中国丝绸博物馆和四川考古研究院通力协作的成果。”在新技术和团队合作的加持下,周旸带来了一份全新的研究报告。报告显示,1、3、5号祭祀坑并未发现丝的痕迹,2、4、6号祭祀坑中存在丝的痕迹,其中2号坑发现最多,“我们在2号坑检索的16件样品中,可能40%都有丝纺织品的痕迹。”
周旸团队在2号坑出土的青铜戈、铜铃上、铜眼泡钉、青铜头像等样品上发现了丝的痕迹。“样品已经出土35年了,还能找到丝信号与组织结构实属不易。”她说。
古蜀时期已有丝绸存在
或为沟通天地人神的“祭服”
“这次检索发现,再次证明多年前古蜀地区已有丝绸存在,但是古蜀社会使用丝绸的方式却仍待考究。”周旸说。
“任何新发现,要么是颠覆以往的认知,要么就是验证以往的认知。”周旸说,这次的研究发现是以往认知的验证和继续。她偏向于认为,三星堆中的丝绸是一种沟通天地人神“祭服”,体现的是一种形而上的精神功能。
接下来,周旸团队将开展三步工作:一是细化祭祀坑出土器物表面的递层,她们目前只是初步的筛选,二是研究不同祭祀坑中纺织物痕迹不同的原因,三是弄确定所发现纺织品的品类。他们最终的目标,是找到丝绸上的可能存在的文字。
在夏商周时代,文字一般都刻写在青铜器上。例如西周的青铜器上就有大量的铭文,然而三星堆出土的青铜器上却没有文字的痕迹。周旸推断,古蜀地区可能与中原不同,存在另一种书写载体。
她介绍,目前在1、2、4号祭祀坑中都发现了大量的朱砂,但是目前还无法判断祭这些朱砂是作为装饰品随意抛洒下去的,还是作为书写材料写在祭祀坑中的丝织品上的。
“考古想到的没准会有结果,如果没想到,一定不会有结果。”周旸说,她带领的中国丝绸博物馆团队将携手四川考古研究院,继续朝着最终目标前进。
(文中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