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水人,就要爱赤水河!”母亲的这个嘱托,让赤水河畔57岁护河人文俊铭记在心。
在黔西北赤水城外的河滩上,文俊已经干了12年的河道保洁工作。说起“文背篼”,当地百姓都会竖起大拇指给他点赞。文俊的女儿、外孙女也常常会来到河边,帮着清理河水中的垃圾。外孙女说,外公是好榜样。
“只要脚还能动,我就会一直干下去。”文俊希望此生不负这一江清水。
赤水竹海满目绿色,景色宜人。近年来,我省全面实施绿水青山工程,目前,全省森林覆盖率已达60%。王茂祥摄(贵景网发)
守护绿水青山,贵州还有许许多多的“文俊”在努力着。习近平总书记指示贵州要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全省干部群众牢记嘱托、感恩奋进,抱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信念,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扛起生态环境保护这个重大政治责任。
毕节市百里杜鹃山美水秀。近年来,当地种植经济林亩、防护林亩、封山育林.15亩,有效地防止了土地、山林石漠化、荒漠化。目前,该区森林覆盖率达到68.02%。李华摄(贵景网发)
青山多妩媚,绿水漾金辉。
年,贵州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78万亿元,经济总量和人均水平在全国位次分别比“十三五”初期上升5位和4位,增速连续10年位列全国前列——贵州创造了赶超进位的“黄金十年”!
草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颈鹤的主要越冬地之一。每年冬季都有10万多只候鸟飞临草海越冬,草海成了候鸟越冬的乐园。王纯亮摄(贵景网发)
年,贵州森林覆盖率达60%,绿色经济占GDP比重42%,乌江、赤水河等流域治理成效显著,全流域拆除网箱养殖,地表水水质总体优良……贵州护好了绿水青山、守住了金山银山。
贵阳市黔灵山公园美丽壮观的航拍图。该市人均绿地面积达13.16平方米。年,贵阳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98.9%,连续五年稳定在95%以上,在全国省会城市名列前茅。贾庆祥摄(贵景网发)
涵养水源:悠悠赤水绿色路在森林覆盖率达82.77%的赤水,当地百姓依托.8万亩竹林、余家竹加工企业,正书写着“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绿色故事。
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杨昌芹是个90后。17岁开始学习竹编,创办了赤水牵手竹艺发展有限公司。
1月31日,杨昌芹特意系了一条红围巾,穿着粉色羽绒外套,一大早就出门买菜。她要亲自下厨,和员工一起吃一顿“团圆饭”。在公司竹编加工室内,二十多名员工围坐在一起忙碌着。
“今天有好吃的,还有红包拿。”员工李锦珍说,她在这里上班已三年多,每年都要在厂里吃一顿“团圆饭”,很有归属感。
杨昌芹也很开心,她的销售额在年突破了万元。
保护好生态环境,也能致富奔小康,习近平总书记的“两山论”给了贵州人民极大思想启迪。在赤水,以竹产业为主的林业产业综合收入年突破81亿元,惠及全市守护赤水河的18万竹农。“竹编作为特色工艺品,市场需求不断增大,可以带动更多人共同致富。”杨昌芹说。
赤水市复兴镇仁友村的村民在采挖竹笋。如今,赤水市竹农通过卖竹、卖竹笋、竹产品深加工,逐步走出了一条生态和经济同步的绿色发展之路。王长育摄(贵景网发)
赤水河边的绿色幸福故事,与贵州重大生态文明制度改革息息相关。赤水河流域贵州段是一条重要经济带,白酒产业繁荣,协同推进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十分重要。
早在年,《贵州省赤水河流域保护条例》颁布实施;年,贵州首个生态文明改革实践示范点确定赤水河,启动流域生态补偿制度、环境保护河长制等12项改革;年,云贵川三省达成《毕节共识》,开启跨区域流域保护治理新征程。
一江碧水、两岸青山。经过多年来全省上下共同努力,赤水河水质发生了根本性改变,原来Ⅴ类及劣Ⅴ类水体基本消除,出境断面水质维持在I类,贵州段总体水质稳定在Ⅲ类以上,赤水河段地表水环境水质实现%达标。生态脱贫:乌蒙高原绿意浓
威宁自治县,平均海拔米,是贵州平均海拔的两倍。它曾与纳雍、赫章并称“纳威赫”,是“去不得”的苦寒之地。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贵州彻底撕掉绝对贫困标签,人民群众物质生活、精神面貌都发生了“千年之变”!如今,“纳威赫”的深度贫困史已经“翻篇”。“贵州屋脊”威宁,也依托农村产业革命打了一个漂亮的减贫翻身仗。
村民在威宁自治县草海镇中海村豌豆尖种植基地劳作。王纯亮摄(贵景网发)
农村产业革命推动了贵州“三农”面貌的“千年之变”。这场革命是发展观念、发展方式和工作作风革命,发展观念革命要求摒弃长期束缚生产力解放的小农思想,发展方式革命要求把农产品转变为参与市场竞争的优质商品,工作方式革命要求党员干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抓具体抓深入,特别是要尊重群众意愿。
威宁自治县小海镇松棵社区的农民在采收羊肚菌。近年来,该县因地制宜发展食用菌等特色种植,提高了土地复种指数和经济效益。何欢摄(贵景网发)
在毕节,“威宁三白”(白萝卜、大白菜、莲花白)是农村产业革命的一大战果。
农历腊月十八中午,阳光透过寒雾洒向乌蒙高原,贵州新一佳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运输卡车,缓缓驶入威宁双龙镇红光村蔬菜基地。车刚停稳,早已等待在此的村民迅速行动,熟练地掰开莲花白老叶子,砍去多余根茎,小心地放入箩筐,准备装车。
“基地一年可以接茬种植蔬菜三季,供不应求。”新一佳农业公司基地负责人苏威威回忆起年一季度的业绩:销售蔬菜吨,销售额余万元,今年肯定也是形势大好。目前,公司在红光村有1余亩蔬菜基地,通过土地流转和务工,能带动人实现增收。
年,以“威宁三白”为主导的高原冷凉蔬菜,在国内乃至东南亚共销售.26万吨,规模占全省60%左右。“能征服市场的,永远不是价格,而是品质。”新一佳农业公司董事长蔡芬十分明白蔬菜产业市场之道:“三分种七分管,只有严格按照无公害要求进行规模化种植、科学化管理,才能赢得消费者的好口碑。”
威宁自治县双龙镇高山冷凉蔬菜种植基地。卯升林摄(贵景网发)
威宁绿色有机蔬菜畅销省内外,是毕节建设贯彻新发展理念示范区的一个生动实践。近年来,毕节秉持抓生态就是抓发展理念,奋力推动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经济转型和促农增收有机统一,取得了看得见摸得着的明显成效。
威宁雪榕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食用菌生产、加工、销售的企业,日产金针菇余吨,销往全国各地及海外市场。韩贤普摄(贵景网发)
“十三五”以来,毕节森林覆盖率从48.04%上升到近60%;城镇常住居民、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8.5%、10%,年预计可达元、元。文旅融合:万山红遍绿景美
游走在铜仁市万山区朱砂古镇的悬崖栈道上,满目苍翠。崖壁上曾经的开采痕迹,记录着这个矿区远去的烟尘。山下堆积的碎石上,逐渐被新长出的小灌木覆盖。山间的矿洞,偶有流水倾泻,别有一番景致。
近年来,铜仁市万山区从过去卖矿产资源,变成如今的卖文化、卖风景,打起了文化旅游牌。图为万山朱砂古镇。周峰摄(贵景网发)
在朱砂古镇地底下,蜿蜒着世所罕见的多公里矿道。而今,这些废弃的矿道逐渐变成万山的新宝藏——旅游资源。这个曾经热闹非凡的汞矿区,在荒败沉寂10余年后,再次以文旅融合繁荣景象出现在世人面前。
铜仁市万山区朱砂古镇景区造雪打造“雪白乡村”景观,吸引了游客纷纷组团前来打卡。叶顺强摄(贵景网发)
1月31日中午,青山秀水隐在白雾中,朱砂古镇静美如画。景区入口不远处,41岁的陈慧梁在自家餐馆内忙碌着。他说:“曾经辛苦创业十多年,都以失败告终,没想到最后靠旅游致富。”
矿产挖完了,但文化不会断,也不能断。年,万山区引进企业开发了以汞矿工业文明为主题朱砂古镇,打造了“那个年代”一条街、汞矿博物馆等朱砂文化体验项目,玻璃栈道、悬崖游泳池、辰砂王酒店等景点和配套设施同步建设,构建起吃住游购娱产业链条。
近年来,铜仁市万山区积极探索转型发展路径,挖掘朱砂文化打造朱砂工艺产业园,在“小石头”上做大文章。肖浩摄(贵景网发)
年,万山汞矿政策性关闭,22岁的汞矿子弟陈慧梁只得外出务工。家乡变成景区后,陈慧梁抓住机遇,开了餐馆百味轩。年,餐馆营业额近万元。随着游客量增加,陈慧梁在景区内开了分店,餐馆规模越做越大。
铜仁市万山区朱砂古镇景区将冰雪冷资源转化成旅游热点,积极打造冬季旅游项目。图为市民在朱砂古镇体验冬日里的冰雪世界。肖浩摄(贵景网发)
朱砂古镇开园以来,前来体验矿区文化的游客达万人次,活了一方经济。万山用好国家扶持政策,促进文旅融合、推动绿色可持续发展,矿区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闯出了一条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之路。
1月27日,在铜仁市万山区朱砂工艺产业园内,员工正在把新春贺岁礼装盒。叶顺强摄(贵景网发)
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贵州丰富的红色文化、少数民族文化、历史文化资源,成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巨大力量。事实证明,贵州文旅发展势头强劲:“十三五”期间,除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外,旅游业主要指标均实现30%的“井喷式”增长;年以来,文旅扶贫助推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增收。
贵阳市阿哈湖湿地美如油画。近年来,贵阳市着力构建生态公园体系,全市新建各类生态公园个。截至目前,贵阳市公园数量累计达到个。徐其飞摄(贵景网发)
大力发展文旅产业,是贵州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的关键之举。年,《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贵州)实施方案》要求建设“多彩贵州公园省”,为贵州文旅产业大发展提供了战略指引。今年初,贵州出台“旅游强省”新规划,提出“旅游+多产业”发展思路,强调推动旅游业与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形成新的增长点和增长极。
松桃自治县是我省主要茶叶生产区域之一,美丽的生态茶园,既美了环境又富了群众。龙元彬摄(贵景网发)
发展与生态两条底线一起守,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两座大山一起护!物质、精神层面都已发生“千年之变”的贵州,在接续探索不同于东部、有别于西部其他省市的发展新征程中,信心百倍、干劲十足。
雷山县围绕打造坚持把茶产业作为雷山的绿色生态产业来抓。图为满园茶香风光宜人的雷山县望丰乡茶园。陈沛亮摄(贵景网发)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岳振杨柳周阳陈阳
编辑张婷刘娟利
编审杨仪李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