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砂根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风云津门味蕾篇之耳朵眼儿炸糕
TUhjnbcbe - 2025/5/11 17:59:00

清末民初,刘万春在天津北大关沿街叫卖自家的炸糕。

随后与外甥张魁元合伙,在北门外大街租下一间门脸,挂起“刘记”炸糕的招牌。

“刘记”门店紧挨着耳朵眼儿胡同。排队购买的顾客,队伍一直延伸到这条细细长长的胡同内。

“耳朵眼炸糕”因耳朵眼儿胡同得名。

据说“炸糕”是满族点心”粘豆包“的再加工。

“耳朵眼儿炸糕”的选料却完全不同于粘豆包。

天津产的朱砂红小豆,择净石子。冷水泡八个小时。水和小豆按四比一的比例,文火熬制,大约1小时左右,豆子粉化成豆沙,加入上好红糖,豆馅变得鲜亮,有层次。这个过程叫做“糗”。“糗”好的豆馅晾凉做馅心儿。

北运河、子牙河沿岸,杨村至霸县产的黄米和江米,用水泡涨,石磨磨成糊,盛在布袋中。按季节经10到20小时的淋水发酵,兑碱。制成面皮。

“二两面皮、一两馅儿”,包成扁圆形。温油炸制。

有人总结,“黄、软、筋、香”。

但我印象中,儿时的炸糕外面一层是酥的。

刚出锅的叫“炸糕”;

带回去吃的叫“过油粘豆包”

真不是一样的东西。

这几年尝过的“炸糕”感觉怪怪的。选了几张图片,大家看一下。

应该像划了红线的这一个,似是能看见里面的馅料。这就对了。这么整齐浑圆。面皮太厚,是样子货。这是“二两皮儿,一两馅儿”么。这个是“月饼”好吧!

也不知说的,对不对,请指正。

1
查看完整版本: 风云津门味蕾篇之耳朵眼儿炸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