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中闲杵臼,桂子捣成尘。
——(唐)李商隐《房君珊瑚散》节选
杵臼
从前有座……不!搞错了,重来!
医院,中医院里面有个余杭中医药文化陈列馆,馆藏也就比故宫博物院少“那么一丢丢”,现在我们给大家讲一个关于中医药文化陈列馆藏品的故事。你听,我讲,往后每次讲一件,次次各不同。
chǔ
杵
jiù
臼
暑期必播剧《西游记》
想必是各位90后、80后的童年
不知大家是否还记得
在《西游记》第24集“天竺收玉兔”
玉兔精逃往下界掐着唐僧路过的时机想骗婚
不过骗婚也是需要技术的
玉兔精的技术就是
依靠捣药杵的神力变换成公主的样子
招唐僧当驸马
最后被孙悟空的火眼精金识破未能得逞
▼▼今天给大家讲的,不是《西游记》,而是玉兔爪子里的那根捣药杵。捣药杵日常都是跟它“相公”——“臼”一起出现的,统称为杵臼。中药房里通常都能看到他们,不过一般人们都叫它的小名儿“捣药罐”。因为杵臼是个大家族,用处多多、形状多多、材质多多。
在余杭中医药发展陈列馆里,就收藏了多件杵臼,“冲筒”、“石制杵臼”、“瓷制乳钵”、“大型研药钵”、“木制杵臼”,都属于杵臼家族的。
■石杵臼木杵臼铜杵臼
■乳钵
■冲筒
■大型研药钵(又称乳钵)
衍化1杵臼出现
杵臼是用来舂(chōng)捣粮食、药材的加工器具。(舂:把东西放在石臼或乳钵里捣去皮壳或捣碎)它分为两部份,上细下粗的棍子叫“杵”,用来盛放东西如碗状的叫“臼”,一直成双成对、形影不离。
■商代石杵臼河南偃师出土
杵臼最早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晚期,最开始被发明出来用作加工粮食,也就是谷粒脱壳。那时的人类,已经学会畜牧,例如:养猪、养狗、养水牛等等,还会制作陶器、种水稻(或许可以去参观新余杭良渚古城遗址——长江下游地区首次发现的新石器时代城址)。等到水稻成熟收割后,就面临着“如何轻松剥谷壳”的难题。
■河南新郑贾湖遗址出土炭化稻谷标本
强大的劳动人民便发明出了杵臼1.0版本。最初的杵臼十分简单,是由就地取材的棍子和就地挖的坑(会将内壁夯实)组成的,但就是这样简单的组合在人类历史上成为了一项利民的重大发明。《易经·系辞下传》这样点赞过杵臼1.0,“断木为杵,掘地为臼,臼杵之利,万民以济,盖取诸小过。”
人类在新石器时代建茅草屋到后来建宫殿,慢慢走向奴隶制社会。劳动分工在此期间开始明确起来,逐渐出现了“医生”这个职业,从而也就产生了加工药材的需求,所以后来杵臼运用于药物加工也是必然的。
2名称由来
“杵臼”这两个字原来不长这样,而是“午臼”,两个都是象形字。
■“午”的甲骨文
你没看错,就是根长了两个疙瘩的棍子,棍子上面的点表示棍子这头较大,棍子中间的点则表示此处是用手握着的地方,简单形象。后来慢慢衍变成了如今的“午”字,也就是“杵”的最初版本。
那为什么现在升级改版成“杵”这个字呢?主要是因为古人的“有借无还”。那个时候还没有表达“正”这个意思的字,古人看到“午”就想,这木杵用的时候不能斜着拿,要直上直下的,不就是“正”么,“午”就被借走去表达“正”得意思了,什么正午、午门、子午,用得得心应手……那这木杵咋办?没办法,给“午”加个木字旁改一下吧,就有了现在的“杵”字。
“臼”字的衍变就没有那么“命运多舛”了。
■“臼”的陶文
圆弧表示形状,里面长着的“四颗牙”表示内壁粗糙。后来古人觉得口子太大粮食会飞溅出来,就把臼的口子往里收了收,从小篆、隶书到楷书一直没有太大的变化。
“杵臼”二字在读音上也很有意思。最初,“午”念“chǔ”音,因为在用杵臼舂米的时候,有“chuachua”的声音,就模仿了这个声音念“chǔ”。不过“臼”的读音就不是模仿的,而是因为臼是用石头做的,跟木头做的“杵”一比感觉可以用到天荒地老,故而就借用了永久的“久(jiù)”音。
■舂米
延续1药用杵臼
古人一直秉持着“管它原本是干嘛的,好用便利就完事”的原则,便将原本用于舂米的劳动工具——杵臼,改良运用到了加工药材上。
■石制药用杵臼
杵臼的药用衍变过程很漫长。那么,杵臼什么时候开始被用作药材加工的呢?目前为止,可以确认到战国时期。迄今最早的医学文献《五十二病方》(成书于战国时期)就多次提到“木臼”、“柏杵”、“柏杵臼”,还有加工手法“舂之”。
到了汉代,已经发展成哪里有散类药物制作哪里就有杵臼。仅仅是《伤寒论》、《金匮要略》两本书,就有超过20多首方剂提到需要“杵为散”。广州西汉南越王墓就出土过一对铜铁杵臼,极大可能用于药用,毕竟一起出土的还有五色药石(紫水晶、硫磺、雄*、赭石、绿松石)。
■广州南越王墓铜铁杵臼(出土时,两臼套叠,两杵并排)
插句题外话,这五色药石来头不小,据说有“长生不老”之功效,当然这药效是谁吃谁知道,一般来说皇帝们知道的多一些,在唐代吃“长生不老药”而长眠地下的皇帝就有六位之多。
■广州南越王墓五色药石
药用杵臼真正开始成为国民级别的器具,当属汉末魏晋时期。当时上至贵族下至平民百姓都在用。等到了唐朝,药用杵臼在加工药材上开始了精细的分工。仅《雷公炮灸论》就区分出了铁杵臼、石臼、木臼等等,药材不同需要用的杵臼不同。
■铁制雕花药用杵臼
书中记载,青葙子、菟丝子两味药,要铁杵臼先烧热才能捣药;像坚硬鳖甲要用石臼捣;在知母(中药名)条目下就交代了“勿令该药犯铁器而用木臼”;蒴藋(shuòdiào)这药材就指名要用柳木臼加工。分类的细致程度让人惊叹。
等到了明清以后,传世的杵臼在各地都有被发现和收藏,这就说明已经十分普遍了。
2乳钵出现
考古挖掘出土的杵臼中,“大明星”当属商周时期殷墟妇好墓中的玉杵臼,它出土时臼里还有当时没用完的朱砂。很快,一位医学史界的学者认为这可以用作早期中药粉碎的例证,毕竟朱砂可入药。当然,没有充足的证据,是无法在百家争鸣的学术界站住脚的。
果不其然,另一位学者就觉得这个结论过于草率,提出了疑问——若是画画所用呢?毕竟玉杵臼出土的时候旁边还有个玉调色盘,盘子里也是朱砂,朱砂可以是颜料啊,这玉杵臼怎么看怎么像是用来磨颜料。
■殷墟妇好墓出土的玉杵臼
不过此次考古真正的大发现应该是,这件出土玉杵臼具有研磨功能,毕竟早期的杵臼一般都是上下杵捣的用法,而主推“研磨”功能的乳钵也是在唐以后衍变出来,这就为后面出现的研钵作了铺垫。毕竟,这玉杵臼从使用对象、加工方式,还是器物使用磨损等方面都证明了这一点——“我研磨过朱砂!”
乳钵真正出现于唐代。唐代人发现,杵臼这高高瘦瘦的样子用来研磨药材,如同没有金刚钻还揽下了瓷器活儿,太费劲了。于是,古人改版了杵臼2.0——乳钵,从原本的高瘦的桶状变成口径增大、深度变浅的盆钵状以方便更好得研磨。
■清代青花瓷质乳钵
唐代《备急千金要方·卷一·药藏第九》在介绍药用工具时,是这样介绍的:“秤、斗、升、合、铁臼、木臼……瓷钵……右合药所须,极当预贮”,俨然已将木杵臼与瓷钵(后称乳钵)当做各自不同的工具了。
■明万历著名外科学家陈实功用青花瓷乳钵(南通博物苑收藏)
虽然归为不同的药材加工器具,但在实际的运用上杵臼与乳钵的功能时常有交叉,毕竟大家都属同宗。之前提到殷墟妇好墓中的玉杵臼就有被用来研磨朱砂,而有时乳钵也会先被用来捣碎药物后直接研磨,因为乳钵的壁和底被制作的很厚实,如果仅仅用来研磨的话,就没必要是这样的结构了。
见证杵臼还有一个具有典故的成语——杵臼之交。
《后汉书·吴佑传》记载:在东汉时期,有个穷苦书生名叫公沙穆,此人十分好学,寒窗苦读不断汲取知识,一段时间后小有收获。然而这对于公沙穆来说是远远不够的,他希望可以通过去京都太学深造以此更加精进自己。可公沙穆家中贫困,凑不出去京都太学深造的学费。
为了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他装扮成农民的模样应聘上了一份在富户家里舂米的工作,想积攒学费。巧的是,这位富户是位官员,叫吴佑,曾担任过齐相、长史等官职。
一天,公沙穆正在舂米,吴佑来到了他的身边,与他闲聊了起来。随后吴佑惊奇地发现,眼前这位不起眼的“农民”谈吐不凡、学识渊博,对事物有着不俗的见解,完全不是一位简单的舂米工。
在吴佑的再三追问下,公沙穆才道出了自己的艰难处境。吴佑觉得公沙穆是一位值得交往的人才,便不顾彼此的贫富悬殊,直接在杵臼之前与公沙穆结交成为好友,并自愿资助他继续求学。
这在贫富悬殊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一个富豪能够屈尊降贵与一个穷苦读书人结交为好友,是一件十分难得的事情,因此也被后人传为一段佳话。后来公沙穆也不负所望,成为了一个有作为的正义官员。“杵臼之交”一词也被后人比喻为不计较贫贱与地位的深厚友谊。
杵臼,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连接着远古历史与现代生活。在每一件传世的精美杵臼背后,都藏着生动有趣的风土人情、匠心独具的艺术审美、绚丽多彩的历史文化。
而现今,杵臼精神、杵臼艺术、杵臼文化正逐渐被人们所遗忘。甚至有些年轻人可能都叫不上杵臼的名字。但实际上,它始终没有离开过我们的生活,厨房中用来捣蒜的蒜捣子,中药房中用来捣药的捣药罐等等实际上就是杵臼,只是现在叫的都是它们的“小名儿”了。
文字
张莹(整理)
图片
部分来源网络
编辑
张莹
审核
郑冬来
点分享点点赞点在看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