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民俗元素
作者
乔进波
家乡的端午节,总是被父母和奶奶过得很隆重。小时候,端午节是我们期盼许久的日子。端午节前几天,家里的大人们就准备包粽子的食材。粽叶要新鲜的,妈妈跟二大娘去滹沱河畔芦苇荡里采撷,经过反复挑选最终把宽而长的绿油油的芦苇叶摘回家。*米也要挑新鲜的,而且最好是家乡北半坡的。而二大娘的娘家就是北半坡的,过几天二大娘的弟弟就会赶着牛车将新鲜的*米送来。枣是市场上的,有柳林和*大红枣,货比三家,妈妈和二大娘在市场上不停挑选,最后满载而归。
家乡人平时都是粗茶淡饭,端午节能吃上*米包的粽子,就像过年一样。端午节这天一吃罢早饭,妈妈和奶奶就早早浸糯米、*米,洗粽叶,坐在盛有红枣、*米、糯米、粽叶和马连草的大盆小盆前包粽子。我也总想跃跃欲试。妈妈包粽子,一般把粽叶泡在水里,而不是去煮一下,她说怕把粽叶的清香流失了。妈妈包的粽子是斜四角形,根据内瓤命名,包糯米的叫米粽,掺红枣的叫枣粽,枣粽谐音为“早中”,所以吃枣粽的最多,意在读书的孩子吃了可以早中状元。妈妈和奶奶一边给我讲解这些民间习俗,一边将些许米、两三颗红枣包裹在几片粽叶中,然后用一根马连草来回缠绕,像变魔术似的不经意间成就了一个粽子。我也学着她们的样子,把*米用粽叶裹住,但是淘气的*米总是从粽叶里钻出来,最后奶奶手把手教我如何拿粽叶、放多少米、几颗枣,然后用粽叶把*米和枣裹得严严实实的,再用一根马莲草来回缠绕,这样一个崭新的粽子就诞生了。
端午节中午,我总是被一阵粽香吸引。家里的大铁锅煮满粽子,妈妈不停地给灶火里添柴禾。当白茫茫的热气上升时,粽叶和着粽米的清香就会慢慢飘出来,挑战我们的味蕾。我不停地问妈妈“粽子熟了没?”……终于可以吃粽子了,妈妈将粽子捞在笼屉里,整齐地摆放着,我迫不及待地拿起一个。一层一层将碧绿的粽叶剥开,当露出金*的粽米,然后放进碗里,妈妈再加点白糖。我便从尖尖的一角粽米处下口,粘韧而清香,把那个端午节熏得格外幸福。当妈妈看着我们兄弟三人忘我的吃相时,她则转身体用小洋瓷盆端几个给二大娘和七奶奶送去,妈妈回来时,也带回二大娘和七奶奶家的粽子,顺便搀着奶奶和爷爷一起来吃饭。顺便比较一下谁家的粽子好吃,谁家的枣包得多,谁家的粽子用了蜜枣。当我写下这些文字时,一个四合院里和睦相处,其乐融融的情景成为童年记忆中挥之不去的人间烟火。童年的味道没有消失,它只不过是藏在我们不知的角落。
爸爸最喜欢吃粽子,而且是*米粽子。他喜欢吃家乡北半坡的*米,软而有韧性。爸爸有时是用手拿着粽子,将粽叶一层层剥掉直接吃;有时是将几个粽子剥在碗里洒上白糖吃。后来市场上的粽子品种繁多,但爸爸还是喜欢吃妈妈包的*米红枣粽子。
那时,剥下来的粽叶和马连草不能随手扔掉,而是放在妈妈早已准备好的倒上清水的大盆里,浸泡。妈妈将它们一个个清洗干净,捆好,挂在屋檐下,晾晒干,来年再用。
后来,结了婚是跟婆婆一起在村里住,每当端午节,婆婆和婆奶奶一起包粽子。婆奶奶是河北省涞源县人,十分勤快,跟婆婆一起包粽子不一会儿成就一笼屉,有糯米和*米的,而我还是喜欢吃*米粽子。后来我们去了县城居住,老公学会包粽子,在端午节前一天,总要去超市细心采购食材。端午节这一天,老公包一些粽子用高压锅煮,不一会儿,浓浓的香味就溢满厨房。
前年腊月十八爸爸离开了我们,爸爸生前那么爱吃粽子,而且十分注重传统节日的传承。那时,每到端午节爸爸总会让妈妈多包一些粽子,要是恰逢星期天,他就给我们兄弟几个打电话,让带着孩子一起回去吃粽子。当我们一起回去时他是那样开心,要是端午节回不去,妈妈总会用袋子装好托人捎来。
长大了,想简单追溯一下粽子的由来。从资料上得知“端午节源于古代崇拜龙图腾的部族举行的图腾祭祀,是先民创立用于拜祭龙祖、祈福辟邪的节日。在战国时期,爱国诗人屈原在端午节这天,抱石跳汨罗江自尽,于是后人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
原来端午节早在屈原去世时就有了,据文献记载,最早把端午节与屈原结合起来是南北朝时代。最初是以龙舟竞渡形式的祭祀节日。汨罗江边的百姓担心江中的鱼虾损伤屈原的躯体,前往营救的人们纷纷用竹筒装米投入江中。为了表示对屈原的崇敬和怀念,每年这一天人们便用竹筒装米,投江祭奠,这就是我国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来。端午食粽的风俗在中国盛行不衰,并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有的文献记载的是为了纪念伍子胥或孝女曹娥。
端午节,品粽怀古,这个节日与诗和远方有关,许多地方把这一天定为“诗人节”,许多地方都举行朗诵活动,以表达对“楚辞之祖”最朴素最真诚的敬意。
“包中香黍分边角,彩丝剪就交绒索”端午节不仅吃粽子,我的家乡还有给小孩子戴花绳绳的习俗。花绳绳是用五色棉线或丝线编成的“五色绳”。五月初一那天早上,妈妈在天未亮时就把花绳绳系在我们的手腕和脚踝上。妈妈说系上就百病不侵。童年最开心的事就是跟小伙伴比试,看谁的花绳绳鲜艳,漂亮。花绳绳一般在五月初五早上这一天剪掉,然后埋在车轮碾过的土路上,奶奶说埋在路上是为了让更多车辆碾压,灾病就消失了。
我的家乡还流传着“清明插柳,端午插艾”的谚语。五月是整个热天的开端,阳气已达到最旺,地表的湿气往空气里蒸发,湿热交织,最容易滋生病菌。民间认为五月是*月,初五又是*日。每年五月,正是艾蒿成熟,药性最好的时候,它的茎叶产生的奇特香味可以驱蚊蝇,净化空气,所以在端午节人们都要到野外去采摘艾蒿。家家户户打扫庭院,门上插艾草,这些都是古人智慧经验的传承!
我的家乡,端午节除了在门楣插艾草,给孩子们系花绳绳,还要给小孩子背纸“马”和背纸“符”(福)。“马”和“符”(福)都是剪纸作品,可以缝在孩子的背心和肩膀上,一般是三岁以下的孩子背“符”(福),七岁以下的孩子背“马”。代州古城以往属于代国,代国人善于养马。李白在《古风五十九首之六》的《古风·代马不思越》中写道:“代马不思越,越禽不恋燕。”这里的“代马”即指古代国所产的“代马”。著名的代马是代国人的图腾,而纸“符”(福)就是纸“马”腹部的缩影,因此背“马”是祈求平安和吉祥。端午节期间,古城的大街小巷,孩子们都戴花绳绳,背“马”背“符”(福),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
在我国的南方地区,端午节还有饮雄*酒的习俗。雄*是一种中药药材,古时常作为解*剂和杀虫药来使用。书上有雄*“善能杀百*、辟百邪、制蛊*、人佩之、入山林而虎狼伏、入川水而百*避”的说法。电视剧《新白娘子传奇》里,白素贞误饮雄*酒,显出原形的故事,是我的童年难忘的记忆。可见在民间传说中,雄*酒具有驱邪解*的功效。
汉代的《神农本草经》中,把雄*定为“养性以应人的中品”;明代著名随笔札记《五杂俎》曾记载:“饮菖蒲酒也……而又以雄*入酒饮之。”明代的《月令广义》也记述:“五日用朱砂酒,辟邪解*,用酒染额胸手足心,无会虺蛇之患。又以洒墙壁门窗,以避*虫。”
汪曾祺先生在《端午节鸭蛋》一文中也提到雄*酒:“喝雄*酒。用雄*和酒在孩子的额头上画一个‘王’字,比作猛虎,以威邪魅。这是很多地方都有的。”
雄*酒既可以外搽又可以内服,但因其有*性,所以喝时要经过医生的指示,并且是特别泡制的雄*酒才能喝。随着时代的进步,现在喝雄*酒的人越来越少。端午节这天,特别是江浙沪一带的百姓,可以不吃粽子,可以不吃咸鸭蛋,但是一定要在房子周围洒上一点雄*酒,以防止*虫、驱散瘟疫等。传统在延续,雄*酒的精彩也在继续。
端午节,也叫端阳节。“端”在古代是开始的意思,“午”是五的谐音,过去人们把五月的第五天定为端午节的正日子。闻一多先生曾说端午节是“龙图腾崇拜的节日”,因此,这个日子在古代是对天地进行祭祀的日子。
“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艾叶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奶奶教给我的民谣又回荡在耳边。我感恩这样美好的光阴,也安守着生活中简单的幸福。虽然奶奶谢世多年,但每年的端午节,不管在城市和乡村,我仍会记起一家人包粽子、一起吃粽子、挂艾草的场景。我也会把这些传统元素讲给我的孩子们,认识天地,敬畏大自然,以及怀揣着对古城浓厚的节日情怀。
作者简介:乔进波,女,山西代县阳明堡镇人。著有个人诗集《七色雨》、《花开无声》、《为你而歌》,散文集《时光的种子》。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山西省民俗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
更多精彩文章:
■徐兆寿:今天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端午节(人民日报海外版)
■海男、凹凸、沈苇、李元胜、剑男、周瑟瑟、青小衣、横行胭脂、雪克、刘年等端午诗歌
■莫言:童年的读书梦
■毕淑敏:幸福是可以传染给别人的
■王小波:愚蠢是一种极大的痛苦
来稿须知
本平台旨在“不厚名家、不薄新人,唯质取稿”。欢迎文字爱好者投稿。要求:
1.原创首发散文、小说、评论、诗歌必须在字以上,内容按“题目+作者+内容”格式编辑在一个word文档中,用附件形式发送指定邮箱: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