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曾是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核心原料─铀的采集地,上世纪60年代,是这里最繁忙、也是最神秘的时期。
因为这里不但富含朱砂矿,同时也由于现代科学的检测,此朱砂矿藏属于汞铀混合型矿藏。
二战晚期,美国分别在日本的广岛和长崎投下两颗俗名“小胖子”的家伙,让人们见识了“原子弹”的巨大威力。
拥有我们自己的核武器成为既定方针,当时与战斗民族关系密切,曾专门派专家团队常驻白马。
在此工作的大多为复员的*人,负责采矿的除了正式的矿工,也有接受“劳动改造”服刑人员。
采掘的原料需要专门运往河南提炼,通过一系列工序,达到生产原子弹的标准。
虽然这一矿藏,不管是作为古代的朱砂产地,还是现代铀矿的身份,如今已经落下帷幕。也正是如此,一些当年的所谓“保密措施”才得以公诸于众。
贵州对朱砂、水银开发的历史悠久。早在多年前的汉代就闻名于全国。隋唐五代时期,产自贵州的朱砂、水银就成为主要贡品。此后代代相传,屡贡不绝。
白马属于今开阳县,在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由水东宋氏土司直辖。
水东宋氏土司将朱砂作为贡品始于后唐明宗天成二年(公元年)。史载:“牂牁清州八郡刺史宋朝化入朝,冠带如中国,贡草豆蔻2万个、朱砂两。蜡觔”。青州郡及今天的曾竹(平坝马场等地)”。
在明代已居全国之冠的贵州朱砂、水银矿藏,当时的三大产区,首推铜仁府、思州府、思南府以及石阡府;其次为播州地区;水东宋氏所辖的开州也是朱砂的主要产地,如开州的三角岩,白羊林,即今天的开阳县金钟镇和双流镇等处。
唐宋时期,朱砂开采除掘地而下,打井取矿而外,常见的方式是用高温火取。也就是当采砂人发现矿石时,先用大量的材火覆盖在矿体上面,点燃使其迅速升温。火熄灭后再用冷水淋在烧热的矿石上,使岩石松动爆裂后,将朱砂矿石从中取出。
水银的提炼,颇有专门技术,先用泥土筑炉灶,灶有大小,其上置锅。
大锅可容矿砂二十斤,分为十层,每层之间用种子壳相隔,将朱砂铺于其上,堆料时中心凹而周围凸。然后以锅覆盖,用盐揉泥涂其缝。猛火长时间煅烧,汞升华至锅的腹部,于是成为“滴滴悬珠,滉漾璀璨”的水银。
小锅的操作则先将朱砂矿石与石头相错杂,然后用一种状如筛子的工具掩盖其上,用泥土涂之,留出像豆一般大小的气孔,孔周围有槽,生成的水银升华通过小孔流入水槽。
贵州朱砂、水银的开采,在唐宋时期主要是“官督商营”。随着朝廷对朱砂的需求量日益增加,已经不满足于贵州土司每年给朝廷进贡的少量朱砂。为此,朝廷开始在贵州设置朱砂采场,直接派遣官吏招收工人大量开采。
明代贵州朱砂的采掘、水银冶炼主要是以官办为主,由官府、土司垄断开采。明廷对贵州朱砂的开采极为重视,洪武初年,明太祖朱元璋便下旨允许并鼓励贵州开矿。
朱砂开采的兴盛,带动周边一些产业的发展,比如石灰、砖瓦、铁锅、陶罐等。
全省范围看,从质地和外观以及产量上比较,仅朱砂矿还当是铜仁万山的汞矿属首位。贵阳地区开阳朱砂最佳。
亲自前往白马朱砂矿遗址,从山体岩壁的大大小小的人工挖掘的昔日劳工开掘的矿洞口,仍然可以看到烟熏的痕迹。由于这里朱砂矿属于土、石、矿混杂,开采难度大,需要从一个个洞穴探身进入,所谓:“掘地而下曰井,平行而入曰墏,直而高者曰天平,……牛吸水”。这里的宝王庙遗址始建于明末清初,也是此地朱砂开采兴盛之时,倾覆的楼房正在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