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读了很多有关临终关怀的书籍,人在病中或者将要死亡的时候往往有很多遗憾。但是我们的文化对死亡的话题比较忌讳;而西方对于这个话题相对比较开放,比如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名画“马拉之死”等毫不回避地出现在公众场合。
但是我们的文化对于长寿的话题却是很开放。传说,在秦朝就有徐福渡海求仙,当然也成为很多神话故事的源头。后来的很多年,士官大儒也都有参与求仙问道的故事。
在古人眼里,道教、佛教都有其积极的一面。被贬谪在*州的苏东坡就有研读佛经和问道的经历,“得城南精舍曰安国寺,有茂林修竹,陂池亭榭。间一二日辄往,焚香默坐,深自省察,则物我相忘,身心皆空,求罪垢所从生而不可得”。由此可知他花了很多时间练习打坐。
后来他又在道观深居不出,而且服用丹药,他写给王巩的信里说“安道软朱砂膏,某在湖亲服数两,甚觉有益利,可久服”。这是说明苏轼自己服用朱砂之后感觉还不错。可是,我们现在都知道所谓朱砂其实是硫化汞(HgS),我们都知道汞是剧*,那么苏轼为何没有中*呢?
现在有人认为是因为对于朱砂的处理方式。因为硫化汞是比较难以溶解的,而古人用研磨和洗涤的方法可以把易溶解的汞盐(比如HgCl)和单质汞去除掉。进入人体的硫化汞不好被吸收,之后排出体外;这样他的*性就被大大地降低。
所以朱砂直接内服尤其是过量还是很容易中*的,比如历史上不少追求长生不老的皇帝因为服用丹药而丧生。唐太宗李世民曾召来大批道士炼丹;李治刚当上皇帝便广征天下奇人合炼“*白仙丹。后来还真有“大还丹”被练出来,这就是被还原的朱砂。最后,李治因为服食过量丹药,导致急性中*而亡。
但是在低温或者常温环境下硫化汞不分解,倒还是安全。比如朱砂这个东西,在古代可是大有用途的。在中医里朱砂具有镇静、安神和杀菌的功效;在绘画上它也是颜料;在风水学里,它还能辟邪;在一些玩家眼里,收藏品材料;在古代皇帝那里,朱砂是印章用的红泥。
朱砂的产地在南方地区颇多,苏轼也记录“而丹材多在南荒”。朱砂做首饰比较困难,但如果成色好也是比较受欢迎。晶莹剔透的长在石英或者其他矿物上的朱砂往往是地质博物馆的宠儿。
另外,由紫水晶、硫*、雄*、褚石和绿松石五种矿物合成的“五色药石”也是古代皇帝眼里的大“补药”;就如年发现于南越王赵眜墓中的“五色药石”一样。现代人,尤其是学过化学的人估计都会嗤笑,这简直就是饮*嘛——各种二氧化硅、铜、砷、铁。
但如果你坐上那个位置,在那个时代依旧会去追求长生不老吗?我想很多人的答案或许是肯定的。即便到了现代,不是还有人对于某些明显不可靠的东西坚持不懈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