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子
里面爬满了虱子。
说起张爱玲,脑海里便浮现一个特立独行的背影
滚滚红尘,佳人遗世而独立
她说:“我以为爱情可以填满人生遗憾,然而,制造更多遗憾的,偏偏是爱情。”
她说:“生命是一朵千瓣莲花,我拒绝的了绽放的同时,我也拒绝了枯萎和凋零。”
她说:“笑,全世界便与你同声笑;哭,你便独自哭。”
她说:“......”
众人都能看到她用一支笔写尽世间繁华,道破岁月苍凉。
众人都知晓她骨子里藏着过于喧嚣的孤独。
但她的画中隐匿的她,谁人可知道?
▲张爱玲照片
“我们最怕的不是身处的环境怎样,遇见的人多么可耻,而是久而久之,我们已经无法将自己与他们界定开了。”
——《倾城之恋》
“生在这世上,没有一样感情不是千疮百孔的。”
——《倾城之恋》
▲张爱玲画作《倾城之恋》白流苏
▲张爱玲画作《倾城之恋》白流苏
▲张爱玲画作《倾城之恋》范柳原身边印度女子——萨黑荑妮
在兵荒马乱的年代里,成就了自私的爱情,这是一个悲凉沧桑的故事——《倾城之恋》
张爱玲笔下的人物,多多少少映射在她自身的画作上,每一个人物的刻画,都如此清晰,或者她在画书中人,又或许她是在画现实之人,谁知道呢?
“你把人家的心弄碎了,你要她去拾破烂,一小片一小片耐心地拾拼起来,像孩子们玩拼图游戏似的,也许拼个十年八年也拼不全。”
——《心经》
▲张爱玲画作《心经》里的许小寒与段绫卿
▲张爱玲 画作《心经》里的许小寒与许峰仪
▲张爱玲 画作《心经》里的许小寒与其母
一份沉重畸形的感情——《心经》
固执的少女爱上自己的父亲,如何悲壮的故事只能落得悲凉的结局。
张爱玲说,“我们的文明,无论是升华还是浮华,都要成为过去,如我最常用的字是“荒凉,”那是因为思想背景里面有这惘惘的威胁。”
“每个男人的心中都有两朵玫瑰,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成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的一粒饭粘子,红的却是心口上的一颗朱砂痣。”
——《红玫瑰与白玫瑰》
▲张爱玲 画作《红玫瑰与白玫瑰》中“红玫瑰”,热烈的情妇——王娇蕊
▲张爱玲 画作《红玫瑰与白玫瑰》中“白玫瑰”,圣洁的妻——孟烟鹂
▲张爱玲 画作《红玫瑰与白玫瑰》中一幕
“只有年轻人是自由的,年纪大了便一寸一寸地陷入习惯的泥沼里。”“孤独的人,有他们自己的泥沼。”——《红玫瑰与白玫瑰》
张爱玲笔下“几乎没有一种感情是满足的”,有的只是一时的安宁与空乏。
她画笔下的人物,不只是为了迎合故事的需求,更是一种虚无又现实的传达,她所塑造的人物,无论是神态抑或是动作,都是她心中萌生的角色。
“年轻的人想着三十年前的月亮该是铜钱大的一个红*的湿晕,像朵云轩信笺上落了一滴泪珠。陈旧而迷糊。老年人回忆中的三十年前的月亮是欢愉的。比眼前的大,圆,白。然而隔着三十年的辛苦路往回看。再好的月色也不免带点凄凉。”
——《金锁记》
▲张爱玲 画作《金锁记》曹七巧
▲张爱玲 画作《金锁记》姜季泽
▲张爱玲 画作《金锁记》姜长安
一个人的世界随着生命的谢幕而结束,可是现实的生活仍在继续,月亮照样升起,照耀着死亡再也无法感知的一切。这是一个深刻又荒凉的悲剧——《金锁记》
张爱玲曾经说过:“我的小说里,除了《金锁记》的曹七巧,全是些不彻底的人物。”
她的画中亦然,曹七巧之所以为曹七巧,是因为一笔便已经洞穿了她的命运,她刻画的人物都带着她角色里的神态,“瘦骨脸儿,朱口细牙,三角眼,小山眉”,也带着她角色里既定的命运。
“她不是笼子里的鸟。笼子里的鸟,开了笼,还会飞出来。她是绣在屏风上的鸟——悒郁的紫色缎子屏风上,织金云朵里的一只白鸟。年深月久了,羽毛暗了,霉了,给虫蛀了,死也还死在屏风上。”
——《茉莉香片》
▲张爱玲 画作《茉莉香片》言丹朱与聂传庆
▲张爱玲 画作《茉莉香片》冯碧落与言子夜
一个苦涩晦暗,畸形的幻想故事——《茉莉香片》
正如张爱玲自己说,我不断地舔着伤口,舔着舔着对伤口也有感情了。所以这个伤口就伴随她一生,永远永远伴随她,永远永远地出现在她的作品里面。
像是在描写自己,却是在描写书中人。书中人的形象不自觉与自己重叠,用画笔勾勒之时,或许便已知晓故事的结局,她的画与她故事中的人物形影不分,见画如见人,写人便写画。
叶兆言说:“张爱玲的一生,就是一个苍凉的手势,一声重重的叹息。”
她的小说随她,多是世间感染的丝丝悲凉;她的画作也随她,多是俗尘沾上的种种怅然。
但她描绘的世界也不仅仅局限于黑白笔触间,更有意想不到的色彩与张扬。
▲ 张爱玲发表在《杂志》的扉页上的画《三月的风》,原画颜色是粉红。
暖暖的色调让人心生暖意
勾画的仍是人物
却分明带了一丝活力与青春
如三月的风
如春风
是人生正缤纷的时候阿
▲ 张爱玲发表在《杂志》的扉页上的画《四月的暖和》,原画颜色是紫色。
干净利落的线条
落笔有力又沉稳
四月虽依旧和煦温柔
却也带着自己独有的冷淡
▲ 张爱玲发表在《杂志》的扉页上的画《小暑取景》,原画颜色是橙红色。
色调的明丽清新
人物的刻画细腻
让人不免心生愉悦
▲ 张爱玲发表在《杂志》的 扉页上的画《跋扈的夏》,原画颜色柠檬*。
正如画中张扬跋扈的女子
画作的颜色亦同样张扬跋扈
这是她诠释的不一样的夏
▲ 张爱玲发表在《杂志》的 扉页上的画《等待迟到的夏》,原画颜色嫩绿色。
画中人的神态
真真就如在等待迟到的夏天
颜色的运用
也真真迎合了夏天的味道
▲ 张爱玲发表在《杂志》的 扉页上 的画《听秋声》,原画为暗褐色。
有人说该画与张爱玲的挚友十分相像
有时候或许灵感不是随机迸发的
而是经由身边积累的感悟
即便是画的挚友
那也是她心中挚友的形象
张爱玲发表在《杂志》的扉页上的画,每一种颜色的使用似乎都带有不同的情感。而画风跟她为小说所绘插图相比又有所不同,有着独特的味道,也有种引领潮流与时尚的意味。
虽然众多情感中,悲情最是鲜明,但张爱玲笔下的人物,也从来不乏充满生机与活力,又或许是调皮可爱的。
▲ 张爱玲 画作 《某同学之甜梦》
据说这幅画是她的首张漫画作品《某同学之甜梦》
画风新鲜有趣,将某同学的甜酣之梦
描摹得如同自己的梦
▲ 张爱玲 画作 《大学即景》
▲ 张爱玲 画作 《大学即景》
速写的形式
记载下了大学的三两风光
这大学即景
亦像是人生的回忆录
▲ 张爱玲 画作 《青春》
▲ 张爱玲 画作 《活泼》
线条勾勒的轮廓
就像是为青春埋下了铺垫
可见或许她的青春年华正当时
也恰似许多人的青春
充满张力与灵气
▲ 张爱玲 画作 “ 同学印象”
▲ 张爱玲 画作 “ 同学印象”
▲ 张爱玲 画作 “ 同学印象”
别人的同学录是祝福话语掺大半
张爱玲的同学录却是一个“小画册”
满载的是她脑海里同学的印象
以及她对同学未来满满的祝福
谁又能说张爱玲不是一个可爱的女子呢
众人只知张爱玲喜在她的小说里将人物刻画仔细,殊不知,在她的画作里,人物亦是最大的主角。
▲ 张爱玲 画作 《外国人》
寥寥几笔
勾画出鲜明的外国人形象
带着她专属时代的方式
▲ 张爱玲所画 人物形象
▲ 张爱玲所 画人物形象
正如她总爱用文字剖析人物
她的画作中这种剖析也被发挥得淋漓尽致
观察入微
各人有不同的神态
各人有各人的圈子
▲ 张爱玲所 画人物形象
▲ 张爱玲所 画人物形象
▲ 张爱玲所 画人物形象
写人,她便酣畅淋漓
画人,她便入木三分
神态、动作、姿态都带有特点的模式
这便是张爱玲笔下的人物
像是在如此宣告
许多人说,看张爱玲的小说,一个个悲情故事的主角,就像在用一种走马观花的形式看她的平生。
殊不知,不只是她笔下塑造的人物,还有经由她的画笔落下的线条,似乎也带上了她自己的模样。
▼张爱玲所 画女子形象
不同时间里勾画的女子
却都带有一样的灵*
被张爱玲赋予的灵*
高挑淡然,却又带着女子须有的柔弱
▲张子静《我的姐姐张爱玲》里用的图,张爱玲自画。
“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
——张爱玲
张爱玲的一生,在她的作品里多多少少也能读到一些,她的画作与她的小说作品亦是相互依存,童年里爱的匮乏让人低到了尘埃里,但她选择了在所有匮乏里,开出花儿来。
用自己的方式过一生,是多少旁人无法模仿的精彩!
编辑整理为探墨,图文部分来源于网络(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为探墨版权所有
如需转载请联系客服,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