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任皇帝子嗣夭折率,最高竟达%
首先,为了证明我不是个标题*,先介绍一下做出这个统计数据的人,著名史学家——王曾瑜。
王曾瑜,著名历史学家、宋史研究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师从当代著名历史学家、中国宋史研究泰斗邓广铭先生。
王曾瑜根据这位老先生统计,宋朝十八个皇帝,总共生下一百八十一个儿女,夭折了八十二个,夭折率超过45%。
从宋太祖开始,皇嗣夭折似乎成了魔咒
宋太祖,一共生了四个儿子,六个女儿,但活到成年的只有两个儿子,三个女儿。
宋真宗,这位狸猫换太子的主人公则更夸张,他一共生了六个儿子,两个女儿,但顺利成年的仅剩下一儿一女。
宋仁宗,前不久大火的电视剧《清平乐》正是以他为主角,他一共生了十六个孩子,其中三个儿子,十三个女儿。但结果却是,儿子全部夭折,女儿只活下四个。宋神宗,生了十四个儿子,十个女儿,但超过一半都夭折了,只活下六个儿子和三个女儿,但也算是子嗣存活较多的。
宋哲宗,他生了一个儿子,四个女儿,但只有两个女儿活了下来,而儿子只活了三个月便夭折了。
宋高宗,一共只生了一个儿子,但不幸的是,这唯一的儿子也活不长久。
宋光宗,他生了两个儿子,三个女儿,最后只有一个儿子活了下来。
但如果要说最惨,还是要提到以下这位:宋宁宗。
他生得不少,前后有十个孩子,其中九个儿子,一个女儿。要是放在电视剧,没准都可以上演九子夺嫡了。但他却没有这个机会,因为,他的十个孩子全部夭折,一个不留。
《清平乐》中的宋仁宗45%夭折率的背后,是一场疯狂的巫术盛宴
按理说,这些皇嗣不像寻常人家的孩子,从不用担心吃不饱、穿不暖的情况。那为何,本应顺风顺水,健康长大的他们,却接连夭折呢?除却宫廷内斗这些事,便是因为野蛮的生育习俗了。在宋朝,有一本书,名叫《卫生家宝产科备要》,作者朱端章。这本书里言之凿凿地写道:
食兔肉令子缺唇,食雀肉令子盲,食鸭子令子倒生,食鳖肉令子项短,食螃蟹令人横生,食驴肉令子过月。
翻译过来就是,孕妇不能吃兔子,否则生的孩子是兔唇;不能吃麻雀,否则生的孩子眼瞎;不能吃鸭,否则会逆产;不能吃乌龟,要不孩子脖子短;不能吃螃蟹,否则孩子横着出生,大概率胎死腹中;也不能吃驴,否则就会延长产期。
总结起来就是:孕妇吃什么,孩子像什么。
能够将观察到的动物形态,联想到孕妇食忌上,并堂而皇之写进育儿手册,不得不说,宋朝人对于生产的知识还是有所欠缺的。
但忌口却不是超高夭折率的关键,毕竟以上罗列的六种动物,不吃也没什么关系。
我们接着往下读,就可以发现,关于孕妇宜吃的食材,也是充满巫术和迷信色彩。
比如,开花馒头。在宋朝,馒头是带馅的,里面包着碎肉,顶上开一小口,一进蒸笼,小口张开,好像开了花,故名曰开花馒头。
有人说,这不就是现在的包子吗,有什么特殊之处?其实,特殊就特殊在它的外形,馒头开花就像产道打开,产道打开,生产不就顺利了吗。其实毫无科学依据。
再比如,生枣和栗子。这个就很好理解了,生枣,意为“生的早”;而栗子,则取寓意“利子”。这两个都无伤大雅,现在也有一些地区,为求吉利,吃着同样的东西。
但接下来这个,就有点过了。《梦粱录》中记载,“催生礼”中有一百二十枚鸭蛋。
蛋是高蛋白食品,适量的吃可以为孕妇增加体力,生产更顺利,但吃过量,则可能造成胎儿过大,提高难产的风险。
遇到难产,宋朝人是这样做的
根据宋代医书《旅舍备要方》记载:以蝉蜕或蛇蜕入药,加少许麝香,研成粉末,用醋汁和匀,临产时让产妇喝下,可以预防难产。
是不是听着不太靠谱?那我们换本医书看。
另一本医书《圣济经》则说:将弓弦剪成五寸长的小段,与箭杆一起烧成灰,当产妇难产时,用酒冲服,可以预防难产。
......
似乎听着更不靠谱了。
但偏偏,人家还是有说法的,比如,蛇都能蜕皮,生孩子有什么难的?再比如,射出的箭那么快,生孩子还不也是飞快?
如果生产时遇到逆产的情况,也就是孩子的脚比头先出,接生大夫就会不慌不忙地用轴润滑油在刚刚露出来的胎儿小脚上涂抹一下,或者用朱砂在胎儿脚底写父亲的名字。据说这样就可以调整胎位,顺利生产。
还有一些更为荒诞的,比如父亲的腰带烧成灰,混合酒喝下,比如父亲的指甲烧成灰,包成药丸吃下,甚至还有使用阴毛的。如果这样还不能顺利生产,接生大夫只能隐晦地看看父亲,然后悲悯地摇摇头了。
小结
以上种种,不难看出,宋代的生产过程充满玄学和巫术的影子,但这也不能过分苛责古人,毕竟在现代医学如此发达的当下,依旧有人没能跨过这道坎。
现代人可以通过无数次实验去降低死亡的概率,但宋朝人没有那个条件,从千奇百怪的生产妙招来看,宋朝人也是与难产纠缠很久了。
但病急乱投医,医急乱投巫,当医者向巫术投降时,45%的皇嗣夭折率便也不奇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