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光粉、散粉、蜜粉、修容粉、遮瑕膏、唇线笔……一个完整的妆容少不了这些东东。化妆并非现代女性的专利,古人化妆的历史由来已久,无论是步骤之繁复还是道具之奢华,都令现代女性望尘莫及。古代的胭脂、珠粉、螺子黛你都听过几个?一起来看看古代的美眉都在用什么来修容变美。
(文章有些长,耐心阅读哦~~)
第一步:敷铅粉
古人化妆的第一个步骤是敷铅粉,作用与现在打粉底类似,都是为了凸显自己肤白貌美,毕竟一白遮百丑,铅粉还能使面容更加白皙细腻。早在早在商朝,用于敷面的铅粉就已经出现了,这是最普遍的化妆方式。
其实古人最早用米粉做粉底,选梁米或粟米磨成细粉,沉于凉水中发酵腐烂,洗去酸气,沉淀制成一种洁白粉腻的粉英,晒干后的粉末即可用来妆面。后来加入各种香料,成为香粉。
后来出现了铅粉,经醋化的白铅变得和米粉一样细腻,又被称为胡粉。铅粉是重金属,涂在脸上会增白,不易掉落,但长期使用会有副作用,让皮肤发青、发*,妙龄少女最后变成了*脸婆。
不过这吓不跑爱美的女性,她们还在铅粉中添加辅料调和使用:唐人喜欢在粉中掺入西域香料,称迎蝶粉;宋人将益母草、蚌粉等调制玉女桃花粉;
此外,根据不同的皮肤和不同的妆容效果,还有其他一些粉,如水银粉(砒霜)、紫粉(在米粉中加入落葵作染色剂,呈淡紫色)、珠粉(宫中妃子用珍珠制成)、干粉(滑石粉)等。
第二步:抹胭脂
胭脂,又名焉支,是外来语。胭脂原本出自西域的焉支山下,由一种名为红蓝的花朵中提取。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将胭脂带回中原,女子敷粉后用以之饰面。
早在商周,女性已懂得在面部擦拭腮红美颜,只是当时并不流行,只有舞姬与宫人使用,材料为朱砂。汉代,胭脂的使用使化妆材料得到了更新。红蓝花成为原料,与妆粉调和后可作口红,也可当腮红使用。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出现了便携式纸片状的金花胭脂,即将胭脂加工成小而薄的花片;还有以丝绵蘸红蓝花汁而成的棉胭脂,类似现在的腮红液。
唐代称胭脂为红粉,妇女以胭脂做红妆风靡一时,诗人也一再歌咏这种妆容。
传说体态丰腴的杨贵妃,到了夏天流的香汗都是红色,可见涂抹胭脂之多。
第三步:画黛眉
画眉之风起于战国时期,在特定的画眉材料黛出现之前,女子们用柳枝烧焦后涂在眉毛上。
黛是画眉工具的统称。最早的黛是石黛,属于石墨一类,描画前先将石黛放在石砚上磨碾,形成粉末后加水调和。除了石黛,还有铜黛、青雀头黛(南北朝时由西域传入)和螺子黛。
铜黛是一种含铜较高的矿石,而螺子黛则是隋唐时期用石灰、苏方木,以及蓝草染色制成的画眉工具,是有各种规定形状的黛块,使用时只用蘸水即可,无须研磨。
第四步:贴花钿/面靥
花钿又称花子、面花、贴花,是古时妇女贴在眉间和脸上的一种花饰。剪花钿的材料有金箔、纸、鱼鳃骨、鱼鳞等多种,甚至蜻蜓翅膀也能用来做花钿。把材料剪成各种花朵形状(以梅花为主)后,用鱼鳔胶或呵胶(一种易溶的胶)粘贴。花钿有红、绿、*三种颜色,红色为最多。
面靥妆始于宫廷,起初并不是为了装饰,而是一种特殊的标记。靥指酒窝,面靥是在女子的面颊两旁,用丹青、朱红等颜料点缀出各种形状。最常见的是红色的圆点。
相传,面靥妆始于宫廷,起初并不是为了装饰,而是一种特殊的标记。当某个后妃来例假时,不能被帝王临幸,又羞于启齿,就在脸上点上两个小红点,女史见了不会列名安排侍寝。后来,面靥逐渐成为一种装饰,流传到了民间。
第五步:描斜红
斜红始于南北朝,是在眼角两旁各画一条红色的月牙形,涂抹的深浅、粗细各有不同,在唐代的宫廷中颇受女性欢迎。
面部常有月牙形妆容,色泽浓艳,造型古怪,有的还被故意描绘成残破妆,远远看去,宛如白净的脸上平添两道伤疤,简直就是古惑仔电影里的刀疤妹。
第六步:点口脂
先秦以来,红润鲜艳的嘴唇是公认的审美时尚。古代称口红为口脂、唇脂,分透明和彩色两种。古代男子也涂口脂,不过他们使用的是不带颜色的防裂唇膏。
朱砂,是古代女子妆唇所用红脂的主要原料。为防止被唾沫所溶,人们又加入了动物脂膏,凝结成脂类物,既防水又显得有光泽。后来红蓝花(没错就是胭脂的原料)取代朱砂,附着力更强,也不会轻易褪色。
唐代之后,唇脂开始像现在的管状唇膏进化,《莺莺传》里描写有口脂五寸。
口红自古以来就受到女性的喜爱,女人永远缺少一支口红是没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