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砂根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鬼神之说是如何形成系辞上篇第四章
TUhjnbcbe - 2023/5/3 21:20:00

《易经》的乾坤两卦非常特殊,《系辞》总共二十四个章节,其中有六个章节提到乾坤的思想,中华民族的道德思想便是从乾坤发展而来的。

“生生之谓易”,《易经》是我们祖先为了探索人类的生存之道而创立的思想体系,是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积累的经验。《系辞》便是这些经验的总结,也是引导我们解读《易经》的方法指导,其中上篇的第一章又是整部《系辞》的总纲,前半部分介绍相关概念或术语,设卦观象相关章节所对应的便是这方面的内容。从“乾道成男,坤道成女”至篇末是乾坤的思想,我们熟悉的道德便是在乾坤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并在其他章节进一步完善,如上篇的第五章论道,下篇的第十一章、第七章讲德,此外还有众多章节也提到乾坤的思想。

上篇的第四章则有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精气为物,游*为变,是故知*神之情状。”

“易与天地准”是指《易经》所揭示的规律能够反映天地运行的法则。这里的“天地”包括了天地间的一切现象,如一年中春夏秋冬四季的更迭等等。“弥”是指弥漫、充满的意思;“纶”是指组成织物的丝线。“弥纶”的本意是指织布工艺,这里引申为贯穿、渗透,“弥纶天地之道”是指《易经》的思想与天地之道全面渗透、相互融合,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什么是道?一阴一阳之谓道,下一章会进一步阐述。

如何弥纶天地之道?《系辞》下篇在讲到包牺氏创立八卦时这样写道:“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古人著书立说时,每刻写一个字都十分费力费时,会尽可能用较少的字数来概括更丰富的内容,对于人们比较熟悉的故事,通常会用一个典故来表示。如果我们能象古人那样静下心来认真研读《系辞》,在看到“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时,就会联想到包牺氏创立八卦之事,易的思想不仅仅是观察天文地理,也包括对世间万物以及各种现象的探索、认识。中华文明的起源就是从包牺氏创立八卦开始的,只有比较全面地了解这些内容才能解读《系辞》。

“幽”是指昏暗、隐蔽的地方,“知幽明之故”就是说在观察问题时,不仅要看清楚表面现象,还要看清楚隐藏在背后的真相,弄清楚内在的根源,简而言之,就是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古代的语言表达与现在相比有很大的差别,象天地之道、幽明之故,这些概念术语离我们的现实生活太遥远了。对于上述的内容,用现在通俗的语言来讲,就是说《易经》的理论知识是从实践中获得,反过来又可以指导生产实践。

“原始反终”,大概的意思是说事情的发展就象生命从诞生开始,逐渐成长壮大再到生命结束,然后又回到开始状态,就象一年四季中的春夏秋冬往复循环。若非要按顺序一个字一个字对照,应该是“始终返原”。这里的“原始反终”构成了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古人便以这种方式来探索认识生死的奥秘,认为世间万物变化均可以以生命循环的方式来理解。

理解《易经》的“死生之说”,不能简单地局限于人的生老病死,《易经》的思想理论是探索人类的生存之道,不是单独某一个人的命运,而是要关心国家的兴衰与民族的存亡。这里的“死生”更多时候是指历史长河中朝代的更迭:腐朽、陈旧的朝代灭亡后,随之而来的便是一个崭新的、充满活力的朝代开始诞生。

所谓的“精气”就是指阴阳二气,古人认为,世间万物的形成都是源于天地间阴阳二气的结合。

胎儿在母体的诞生是从精子与卵子结合开始的,古代没有显微镜,看不到精子与卵子,于是将二者当成精气,以为是阴阳相合催生了婴儿,再往植物方面类推就是种子,种子的形成也是天地间阴阳之气的结合。当然,古人这样理解是因受到科技知识的限制。

古人相信人有灵*,人的灵*离开肉体后称为“游*”。所谓的“游*为变”就是说,少了肉体的束缚,“游*”便更加自由,能够上天入地,到达人类难以企及的地方,甚至可以随意变化,如形状、能力等各种各样的变化。比如,人类不能在水中生活,但“游*”却可以,在与“精气”相遇便结合为一体,变成所谓的“*神”,河神便是人的灵*与河的“精气”相结合的产物。又如树木的种子只能长成树木,但如果遇到“游*”,就有了人的灵*,成为“*神”。

“*神”的各类五花八门,山有山神,河有河神,乃至连花草树木也能成精成怪,体现出人类丰富的想象力。所谓的“*神”,确切地说是某些人的一些奇怪的想法寄托在某个物体的种子上,由其发牙、生根、成长。说穿了,“*神”就是某些人而刻意编造出来的。

当然,编造“*神”肯定有一定的目的。比如,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农民起义,起义的领导者在大泽乡起义前就有过一系列的造神动作,先是将用朱砂写有“陈胜王”的白绸悄悄塞进鱼肚里,随后又趁夜色摸到古庙中模仿狐狸的声音叫喊“陈胜王,大楚兴”。只可惜起义不到半年就被镇压下去,造出来的神还未成长起来就夭折了。

这些事情后人是如何得知的?还不是当初与他一齐起事的人到处宣扬。起义失败后,陈胜在逃跑的路上被车夫所害。在中国传统道德中,害主是大逆不道行为,为了给自己辩护,摆脱众人指责,凶手必须会想尽一切办法诋毁主人,对起义前陈胜装神弄*之事自然不会放过。如果陈胜起义成功而且能够登上皇位,就不会有人说三道四,而且随着时代的进展还会进一步美化,成长为比较完美的神。

1
查看完整版本: 鬼神之说是如何形成系辞上篇第四章